于是在其他軍兵種依舊堅守著傳統的產業格局,將相關裝備放到約定俗成的生產廠進行生產時,空軍率先打破了這個局面,將中國騰飛這條大鯰魚引了進來。
此舉自然是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這在相關企業那里等于是動了蛋糕,而不少老領導眼里完全是離經叛道。
建國時期就定下的產業體系,這么多年運行的好好的,在困難時期還為國家做了那么大的貢獻,堅持下去才對,怎么要改?
如果相關廠哪里做得不對,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原因,該引進技術的引進技術,該搞創新的搞創新,沒必要全盤否定,一棒子打死!
因此這位推動裝備采購方式變革的空軍領導面臨極大的壓力,而這也導致了空軍在其他方面進度上的拖延,比如說更多特種機型的采購,才比如說先進綜合作戰指揮系統及數據鏈設備的普及。
好在這位空軍領導夠強勢,直言相關生產廠的產能滿足不了部隊的需求,既然如此,憑什么放著其他生產廠好好的生產線不用憑什么?
既然不讓用,那也行,老子拿著外匯采購國外的機型總行了吧?
要知道空軍領導可不是耍嘴皮子,前腳這話剛說出口,后腳就跟俄國簽訂了蘇—30MKK改進型引進的協議,并對俄國所研制的號稱最強蘇—27的蘇—35表示出了強烈的興趣,意圖日后繼續引進。
這下所有生產廠都不說話了,空軍為了普及三代機,快速生成戰斗力真的是在拿命在拼,寧肯對外采購也跟相關生產廠妥協一分。
如此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做法,著實是把一眾生產廠給嚇到了。
要知道空軍的采購只要是放在國內,無論怎么樣大家伙兒都有的吃,區別在于是吃肉還是喝湯,可要是轉到國外,那就是連個渣滓都沒有。
孰優孰劣可謂是一目了然,因此相關生產廠和一大批老領導只能妥協,不妥協不行呀,空軍一句在2015年之前在東南沿海難以形成空中優勢,直接就讓總部和上層只能全力支持空軍。
正式在這位空軍領導的強力推動下,中國騰飛苦熬了二十多年,終于是媳婦熬成了婆,可以承接具體的戰斗機型號的全套生產任務,而不是如以前的那樣,只能打打下手,敲敲邊鼓。
當然了,即便如此,中國騰飛也不用擴大生產廠的規模,畢竟FC—23艦載機的量產還需要些時日,加上中國騰飛的柔性夾具的普及率達到70%以上,星洲廠的兩條生產線稍微調整下就可以滿足十號工程的生產任務。
之所以如此大興土木,主要是為了不久的將來承接二十號工程的量產任務。
要知道此時的二十號工程已經進入了工程樣機的試制階段,為此近幾年中國騰飛在相關配套產業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提供推力更大的WD—76F型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達到12.85噸,即便是不加力推力也能做到7.7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