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刨去中國騰飛的近萬臺工業機器人,全國加起來還不足3000臺。
之所以會如此至少,原因無他,人力過于便宜而已。
按照當時的人工成本,一臺進口的工業機器人足可以雇傭三個班組的工人,都是些枯燥的重復勞動,三個班組7*24小時下來非但不比工業機器人差,反而產量更高。
最關鍵的是,工業機器人買回來你得給他電,你得給他油,你得給他維修保養;而工人呢?除了微薄的工資和一日三餐外,啥都不用管,只要不死在自己廠子里,對工廠來說完全沒有額外的負擔。
如此情況下,買那些祖宗一樣的工業機器人干嘛?腦袋壞掉的才這么干呢。
所以大量裝備工業機器人的中國騰飛便成為國內絕大多數制造業相關單位眼里的另類,因為很明顯中國騰飛的一把手莊建業就屬于腦袋壞掉的那個,國內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天腿的人還不有得是?
干嘛放著好好的人不用,上那些成本高,維護更高的設備?這么浪費,腦袋不是瓦特還是什么?
說實話,莊建業也不想這么干,但凡能用低廉的人力誰搞這么復雜,可問題是航空、航天制造不同于其他工業門類,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很高。
而國內一年畢業的相關的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就那么多,且多半都是定向分配,落到中國騰飛手里沒剩下幾個。
高端人才可以用高薪挖來,大量的普通技術工人怎么辦?總不能全都高薪挖吧。
當然,這幾年莊建業一直在倡導大學擴招,發展技工類教育,以便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短缺這個問題,可是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雖然國家近些年對人才的培養力度很大,可終究還要等上一段時間才能看出效果。
在這漫長的等待期中,中國騰飛難道就不生產了?十號工程、二十號工程難道就要躺尸等著人才和技術工人到位?
顯然是不可能,既然如此,莊建業只能是另辟蹊徑,用高精度的工業機器人替代缺額嚴重的普通技術工人,融入到自己的航空、航天生產線當中,才有了今天這樣的局面。
但也正因為如此,中國騰飛始終是目前國內同類企業中,職工數量最少的一家,可同時也是生產效率最高的一家。
而在這不菲的投入背后,則是中國騰飛不斷提升的產品品質以及對工業機器人十分深刻的理解已經深厚的使用經驗。
再加上中國騰飛本身在衛星、運載火箭、高超聲速飛行器等外層空間方面多年的技術積累,載人航天工程的專家們在一番可行性調研后,最終建議將國內的太空機械臂項目交給中國騰飛。
而NB—36P型工業機器人,便是在這個項目下,衍生出來的低端太空機械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