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稱之為低端太空機械臂,是因為NB—36P作為太空機械臂并不成熟,主要是靈活度、遠程操控以及自身重量并沒達到美國太空機械臂那樣的實用化標準。
沒辦法,中國騰飛以往也沒做過類似的東西,一下子上手,缺乏經驗的情況下很難一次功成,因此做個試驗性型號練練手自然理所應當。
而NB—36P型工業機器人便是這樣一款練手之作。
可若因此小看NB—36P型工業機器人,那就大錯特錯了,盡管用在太空機械臂上,NB—36P型工業機器人還無法完全勝任,可在工業機器人領域,那NB—36P型工業機器人完全可以稱得上金字塔尖兒上的存在,完全可以碾壓一眾同類型產品。
因此,NB—36P型工業機器人一經問世就被中國騰飛應用在航空、航天制造領域的關鍵位置,取得極其顯著的效果。
只不過工業生產就像是一桌滿漢全席一樣,既要有精美絕倫的佳肴,也得有些日常小菜來緩解下油膩的嘴巴,NB—36P型工業機器人自然不可或缺,但一般的可進行重復工作的工業機器人同樣必不可少,甚至是生產當中的中堅力量。
可問題是,中國騰飛的產品高端能高端的及其離譜,可在中低端方面就存在明顯不足了,倒不是說技術上不能做,而是成本方面根本就不劃算。
這從國內幾家汽車制造廠對NB—36P型工業機器人的態度就能看得出來,東西好是真的好,可車輛生產線很少能用到這么高端的產品,一般的中端貨就已經能解決大部分生產了,所以除了夸一夸NB—36P型工業機器人出色的性能外,真正花錢買的卻一個也沒有。
當然了,就算便宜也不會買,人工多便宜呀,相較于復雜的機械,廉價的勞動力顯然更劃算。
不過這個局面不可能持續太久,因為國內有關單位已經注意到這種不正常的人力成本想象,當然,更重要的是,國內的低端產業基礎已經很牢固了,同時也有了一定的積累,也該往中高端拱一拱了。
問題是,向中高端邁進可不是喊兩句口號就能完成的,畢竟不少企業在低端的安樂窩里過得挺滋潤的,驟然讓他們離開安樂窩任誰也不會樂意,只能利用其它宏觀手段,迫使產業整體升級。
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切實拔高人力成本便是其中一項極為實際的政策。
屆時,一些企業的日子必然不好過,就比如現在那些靠著低人力成本混日子的車企,就有可能陷入困境,想要擺脫這個困境要么提高生產效率,以高效的生產速率壓低自身的成本;要么干脆關門大吉,直接撲街!
而想要提高生產效率,大批的重載搬運、焊接、噴涂、組裝等不同用途的工業機器人便成為這些車企的首選。
正因為如此,國內的相關行業預測機構早就做過研究報告,未來五年內光車輛制造這一個行業,工業機器人的缺口就多達10萬臺,那可是超過3000億人民幣的龐大市場。
這還只是車輛制造一個行業,若是再算上冶金、化工、鋼鐵、機械、機電等行業的需求,未來的缺口保守估計50萬臺都不止,這便是萬億規模的龐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