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部影片本身就不是一部需要炫技的影片,而是一部情懷,一部回憶,一部關于青春的那些事。
因為我們的每一個人的青春都是這樣的。雖然有些劇情,略顯夸張,但是除此之外,大多數我們都經歷過。
我們也光著腳丫并排坐在操場邊的旗桿下聊未來,也折過小船燈放到學校邊哄臭的河塘里,也在大雨傾盆的夜晚狂按她家樓下的廊燈,也在地震來臨的當口瘋狂地把手機打到沒電;
我們在女生面前,變過魔術,寫過情書,打過籃球耍帥,借過橡皮搭訕;
我們拔過喜歡的女孩的自行車的氣門芯,剪過喜歡的女孩的馬尾辮,用圓珠筆畫花過她的白襯衣,也抓過小寵物放到她的抽屜中;
我們會故意留下來和她一起值日,故意提著沉重的水桶從她面前走過,故意理直氣壯地和她吵架,故意繞個彎騎車——跟在明明放學不同路的她的身后;
我們在她傷心時一起落淚,在她高興時一起大笑,在她難堪時為她解圍,在她離開時默默祝福……
我們都在青春的當下,期待快快長大,又在長大的當下,感動自己的青春……
電影里面的那段用平行世界,現實世界,時空交錯的鏡頭轉換,是用一種很微妙的方式表達一種種如果:
如果青春可以再來一次的話,我會珍惜。
如果曾經的那個好女孩沒有走,好好對她。
如果兄弟再讓我遞情書,揍丫一拳。
如果還是那樣的一個夜晚,我會說出“我喜歡你”四個字。
如果她哭了,吻她,如果她笑了,吻她,如果她什么都不做,吻她。
如果你說,現在就可以告訴我答案,我一定說好,我要聽……
可惜人生沒有如果,青春一樣是現場直播,沒有彩排的機會,所以最后留下了一雙雙紅著眼眶的眼睛,因為那也是他們的青春啊。”
學校是學生聚集地,口碑發散發酵自然也是最快在學生圈子里面,然后再擴散到外界。
總體上來說《那些年》的提前釋放口碑的目標,已經初步達成了。
當然了,《那些年》接下來的點映還是需要經受考驗,畢竟學生天然的對校園片更容易產生共鳴。
而接下來的點映需要接受的是來自大眾的考驗,這一方面《那些年》或許未必能夠像之前那樣如魚得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