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雅的話讓晨霧陷入了思考,他離開學校已經長達十年了,出了學校他就從沒有從事過自己的專業。他并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所學的一切都難以給他生活上的幫助,他為人并不熱切大學的朋友也不多,很多事情都像過眼云煙。
但是沐雅的聲音似乎有魔力,她的話音讓他想起了一些事。那是他讀大二的時候,他想起來當時學校里確實有個社科系的教授,叫做梁棟國。那時候的他還青澀的狠,他的主課是語言課,來自小家庭的他,學習這個是為了以后更好的融入社會。
他記得那時候自己在學校里有個同窗,是一個叫做林清泉的少年人,這人是學生物科學的,來自大山村是個很陽光愛笑的少年郎。他對誰都有禮貌,學習很努力,他也很有天賦,在當時的學校都是風云人物,聽說在生物學上還拿過超生物學的獎項。
具體的晨霧不是很了解,但是可惜的是這個孩子不知道為什么,在大二那年跳樓了,當時晨霧聽說了都非常震驚,他們一個宿舍的人都始料不及。
這位林清泉在當時可以說是晨霧為數不多的朋友,也是通過他晨霧記得他上過一堂梁棟國的社會學的公開講座。
晨霧想起來林清泉和梁棟國的關系非同一般,聽他說他在大山鄉下的日子過得很苦,哪里都是吃玉米面的,村里窮得叮當響,每天上學要走上大半個晌午,他母親走的早,父親犯罪坐牢是梁棟國做學術考察時發現的他并資助了他的學習,讓他進了城,這才有了現在。
那段日子晨霧和林清泉在生活上有不少交際,他本身就來自小家庭,和這位大山出來的林清泉也聊得來,在他的提議下去上了一節梁棟國的課。
那一課晨霧到現在還記得清楚,梁棟國當時講述了,科學與社會的關系。
“什么是社會,社會是一個組成,是我們的代稱。是我和你,各個集群和團體,民眾和政府組成的一個生存環境稱之為社會。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祂說的就是各各群體之間的生存面貌組成的我們這個大環境。”
那時候的梁棟國四十歲左右,是個看上去很和睦的大叔樣,胡子拉碴不怎么修邊幅,但是一臉神采的滿腹經綸的講學樣也很有魅力。
和現在晨霧見過那位干凈,優雅,成功賦有涵養的梁棟國有天壤之別,難怪他沒有記起來。
“什么是科學呢?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它是關于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它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總稱。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的系統。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已緊密的和我們的生活學習聯系在一起,所以就出現了社會和科學的關系。”
接下來的講述就是晨霧的一個人生轉折點,也是梁棟國的這段講述讓晨霧對社會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在想起來,他都如同回到了當時的課堂。
當時的課堂很大,坐滿了學生,梁棟國在當時的學校也非常有名氣,這位教授上課有趣敢說敢想,當時他站在講臺上,一邊打開著他做的課題,一邊講解道:“在普世的價值中,社會是各個群體組成的整體架構,這一架構構成了我們的生存面貌,這個面貌是‘活動’的,是又客觀事實的。這也意味了社會對于科學出現了不同的分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