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澤也不吝嗇,繼續說:“雖然大部分的魚糞和飼料殘餌都會沉底。但總有一部分會成為懸浮物。這些懸浮物也是破壞水質的一個重要原因。我養珍珠貝,是想利用它們清理一部分懸浮有機物。”
“對啊,我還真沒想到這個!”唐浩強做了幾年的技術,也不是傻瓜。他笑著說。“還有養泥曼魚是想減少網籠清洗的工作吧。”
唐浩澤點頭說:“是有這個想法。池塘里基本不會有藤虎那樣的東西。但是藻類附著卻是有可能的。泥曼魚會幫忙吃掉那些藻類。不過現在只是想法,還不知道能不能實現。”
他頓了一下,說:“你剛才問在池塘壓養殖珍珠行不行?淡水珍珠很多就是在池塘里養殖的。想要在池塘養殖珍珠,主要需要考慮的是富有有機物的密度和水流。只要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在池塘養殖珍珠貝比在海區養殖,反而更加省事。而且風險相對比較小。”
唐浩強點頭說:“現在我頭疼的就是臺風。再過幾個月,臺風就要來了。臺風一來,我們就要忙得要死。而且還不一定保證能扛得住。”
臺風一到,海上吊養的貝類都要加大水深,養魚的網箱都要找避風塘。如果臺風大一點,吊養設施有可能會被打壞。養殖的動物很有可能會大量死亡。
而在池塘里,就算再大的風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浪。唯一需要擔心的臺風帶來的暴雨對水質的影響。這個事情也容易處理。比如備一些海水精,或者是及時排水。
那么說來,在池塘養殖珍珠貝還真的可行。
唐浩強回想著唐浩澤這養殖場要養的幾個品種。
鮑魚和沙蟲可以清理底質,珍珠貝和藻類可以維持水質。而泥曼可以幫助清理不需要的海藻。并且幫助清理網籠的附著物。這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而且生態系統的每一環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
唯一缺陷的,是池塘自身的生產力太小,這一點需要人為控制。不過這個環節的控制也需要小心。要不然任何一環被破壞了,池塘這樣的小生態系統就很容易崩潰了。
唐浩強想到唐浩澤試驗的這個系統中可能不太妥當的一個地方:“浩澤,我聽說你這池塘里一畝放了兩百斤左右的沙蟲。那會不會太密了,我聽說一般只放一百斤左右。”
“我知道。不過灘涂上的方面放養密度是根據沙蟲攝食范圍來判定的。沙蟲的攝食范圍,以沙蟲眼為中心,一條商品規格的沙蟲,大概需要在三平方分米的面積。按照這個計算,一平米大概是三十條左右的密度最適合。但是我這里是需要投放兒人工餌料的。沙蟲需要的攝食面積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大。”
沙蟲怎么吃東西的,唐浩澤在海灘上親眼見過。
那次是他在實地考察文蛤養殖時無意中看到的。
沙蟲的身體伸縮性很強。身體絕大部分依然埋在泥沙里。頭部從沙蟲眼伸出,然后彎曲這在沙蟲眼周圍吸食泥沙。沙蟲伸出的頭部延伸得幾乎透明,可以清晰看到水流和泥沙進入沙蟲體內。沙蟲攝食的速度很快,幾乎不用一秒鐘就能吸出一個小坑。出來覓食一次,可能只需要十幾秒鐘。
唐浩澤那次甚至沒能反應過來。他當是手里還拿著一個數碼相機,是帶著錄像功能的。但當是他忘了錄下了。要不然,那大概也水產養殖的一個重要影像資料。
沙蟲只吸食最表面的一點泥沙,吸食一次,就會留下一個小小的坑。當沙蟲攝食結束后,就會留下一小片如同梅花的小坑。
而且這片小坑,通常會集中在沙蟲眼的一側,也就是說,也許沙蟲攝食的范圍占到三平方分米的面積,但沙蟲一次攝食的面積,可能只是不到其中的五分之一。
如果沙蟲能在攝食范圍內有足夠的食物,那它也就不一定需要自然環境下的那么多的地盤。
現在放兩百斤一畝還只是實驗。如果收成能比海灘上更好,以后的放養密度可能會更大。
唐浩強想了一陣,說:“我回去也弄幾口塘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