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會之后第二天就進入論壇的正式議程。
論壇果然是以響應西部大開發為主題。
受邀參加的人中,有西部各省的官方代表。他們的目的,是推介各省為響應國家戰略的制定的投資優惠政策的。
受邀參加論壇的人超過五百人。第一天上午,組委會邀請了數位國內著名的經濟學家和年紀較大聲望比較高的國內企業家,對這個國家戰略進行深入解讀。
上午的主要議題是討論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光明前景。被邀請來的特別嘉賓被安排在臺上,如同沙龍一樣在上面圍坐就這個議題暢所欲言。
而其他人則是在臺下聽,也可以申請上臺發言。
唐浩澤在這個上午被安排在臺下,聽著臺上嘉賓的討論。發言最多的,是受邀參加論壇的幾位經濟學家。
辯論了一陣之后,他聽出嘉賓們主要是針對西部大開發如何利用這個契機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擔任國務顧問吳教授的意思是:“西部各地應當有明確的自我定位。這是一次自上而下機會。我認為應當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務求可持續發展。東部產業轉移,是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向西漸進也是大勢所趨。但問題是,那些產業在東部實際上屬于被驅趕的產業,是高耗能、高污染型產業。西部如何接收那些轉移而來的產業?是兼收并畜直接接收,還是接收進行過自我升級之后的轉移產業?理想的答案當然是后者。”
而另外一名經濟學家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提出了申請,站到講臺前發表了一番演講:“西部大開發到底應該是產業集中化還是分散化?我個人認為,分散化更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如果產業集中化,西部的經濟發展可以得更快的發展。但是也同樣會造成各種社會問題。最終對社會發展最嚴重的影響,使絕大部分小城市的空心化。”
“中國的縣城,大多人口在五萬到十萬之間,一個縣城總人口通常在五十到一百萬之間。西部部分縣人口或許會少一些,但在核心經濟圈之外的縣城,無一例外地出現大量勞動力外流的現象……造成縣域內消費指數低下,經濟停頓不前。那絕非長久之計。”
“中國經濟目前正面臨一個大變局,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日益提高,勞動力成本已經成為部分產業主要成本,運輸成本隨著我國交通條件越來越好占總成本比例越來越低……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落戶在一些縣城。另外,農業企業落戶到以農業經濟為主縣也更適合經濟規律。”
“另外,西部有大量與東部地區迥異的人文自然景觀。旅游業,是環境友好型產業……我們在考慮打造西部核心經濟圈的同時,也應當考慮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這位經濟學家這番話的核心是指:中國產能過剩,是因為忽略了廣大地區的鄉鎮經濟的發展。
同時指出中國不是缺乏生產者,而是缺乏消費者。而中國人口眾多的優勢,很大一部分的消費潛力沒有被激活。其中的關鍵,是潛力一直沒能變成能力。
“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家庭消費能力關鍵因素。而經濟比較落后的縣大部分人可支配收入都只達到溫飽水平。何時讓他們達到小康水平,就何時能激活他們的消費潛力。但是僅僅靠各縣政府和當地百姓的努力,是不可能讓他們的生活達到的小康水平。他們需要外部的幫助。我們也應該打破之前打造集中型產業圈的慣性思維,在西部營造一個泛經濟圈……將最大范圍的地域劃入這個經濟圈,在創造經濟收益的同時造福盡可能多百姓!”
這位年輕經濟學家的演講結束后,會場一片掌聲。
唐浩澤不得不說這位經濟學家的觀點雖不新穎,但也捉到了核心問題。
現在國內的核心經濟圈,都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形成了基礎,甚至是在解放前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那個時候的物流業還相當的落后,而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物流行業至少比九十年代發達了幾倍。
物流發展,是的運輸成本持續下降。產研結合的發展也比以往更加方便。非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地域的分布范圍也可以變得更廣,主要考慮的是應該是緊鄰市場,而是更應該考慮緊鄰原料產地。
中國經濟的問題,是產能過剩。各行各業的過剩。或者說,中國在早些年很多行業就已經是屬于產能過剩了。只不過之前的生產成本低,出口旺盛。而現在產業增長速度,要超過凈出口量增長的速度。國內的產能過剩就更加嚴重了。
特別一些產業面臨其它國家的競爭。中國勞動成本低廉的優勢早在東南亞國家面前早已經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