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帶著一批護衛出發了,懷里揣著張田林給他的一件‘法寶’,他是發自真心的希望該事件能順利度過。然而一切的一切,只能盡人事、聽天命。或許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翻起那一點點浪花,究竟是擴展成颶風毀天滅地、亦或是蕩起漣漪后風平浪靜?不到最后一刻,身在其中的人們永遠無法知道結局。
需要暫時離開的人離開了,該來的人也來了。
第二天清晨,西平堡內示警的鐘聲大作,就矗立在城樓上的士兵們所見。遠遠望去軍旗招展,整片整片黑壓壓的人群。
多爾袞來了,帶著他那五萬多的大部隊,浩浩蕩蕩開進了守城明軍的視野。
不過張田林一點都不急。在一場場嚴酷的戰爭中,他鍛煉了自己,了解了戰爭的規律,并最終成為一名出色的將帥。現在,年終大考前的模擬考試來了,題目出的不難,對面大多都是騎兵,不擅長攀爬,就放任他們在城外瞎折騰吧。
事實上,張田林治下的軍隊士氣猶在,將領們紛紛表示自己愿意像上次那樣背城一戰,打出威風打出水平。
不過張田林將請主動纓給一一否決了。他覺得現在局勢尚不明朗,得盡量保存有生力量,來迎接最關鍵的‘致勝局’。
至于他眼下的對手多爾袞,也著實不是泛泛之輩,若是采用硬拼的打法,誰勝誰負未可知,不過至少能夠想象得到:必定是一副兩敗俱傷的畫面。
說起來,多爾袞是在皇太極的眾多兄弟中,最為看重的人,這一點只需要比較其他幾位兄弟的待遇就能揣摩出來。
確認過眼神,入不入得了眼這檔子事……實在沒處說理。但可以肯定,多爾袞在軍事方面確實有著不錯的天賦。他向來不是一個蠻干的人,在觀察過西平堡的地形后,想出了一條很是毒辣的計策。
近些天濕氣充足,下雨不斷,西平堡附近眾多河流的水位都已高漲。他決心筑堤引流,希望用洪水淹沒堅城,并摧毀城內守軍的意志。這一招確實厲害,明軍不是蛙人,是不可能一邊游泳一邊打水仗的。
而這種人為的灌水法用編織袋是堵不住的,眼看城池內馬上要變魚塘了,張田林終于下令,干嘛呢?
他把城內所有房子的門板給拆了,做成木筏,先把糧草搬到了高高的城樓上。接著又把一些滿人用繩索吊出城外,憑借他們一身游泳的本領前去向多爾袞匯報。
匯報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將軍能運用天時地利制勝,在下服了,希望大清皇帝能按照約定,給在下相應的待遇。
接著,來人又附上了兩封書信:一封是皇太極的;另一份則是張田林親筆所寫,由于他的毛筆字實在很毛,再加之又摻雜了很多簡體字,導致該信讀起來十分不通暢。
幾位將領忍受住頻頻被生僻字(簡體)卡住的痛苦,硬著頭皮將信輪流看完后,多爾袞還沒發話,其他人、包括多鐸在內,都忍不住恭喜道:“十四王爺再建奇功可喜可賀!”
原來是張田林寫降書來了,而根據皇太極之前在信中親口答應的東西,多爾袞得展現出十足誠意,去城里受降。畢竟人家(張田林)現在已經是清的‘一等公’了,不可怠慢。
此間最高興的人,應該是阿濟格跟薩哈廉,他們雖不能因此得賞,但至少也用不著再為自己失城而夜不能寐了。
真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如果張田林沒進入過霸武空間,或者說他沒學過‘兵者詭道也’,應該是這樣沒錯。
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