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益民在奮進廠的調研進行的很緊湊,參觀完螺旋槳生產車間后,就去了碼頭,看了看剛剛到位的600噸浮船塢。
不得不說龔雙勤還是很給力的,各項審批辦的很快,等申達民到了京城,就跟著龔雙勤跑了幾個重要部門,就把600噸浮船塢的事給辦下來了。
雖說只是以借用的名義提供給奮進廠使用,但依然為奮進廠解決了一大難題,更何況借用的不單單是設備,還有操作設備的一干操作人員,這對奮進廠來說更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畢竟從頭培養一批懂操作的浮船塢操作人員,是要耗費大量資金和時間成本的,如今的奮進廠最缺的恰恰就是時間,所以能把一批熟練的操作人員一同借來,奮進廠上下可謂是舉雙手贊成。
當然了這些操作人員也不白干,除了原單位的工資外,奮進廠還要支付相同的勞務費用,對此奮進廠并無異議,不就是二十多號人的工資嘛,一條船造下來足夠養活他們幾年的了。
再說了這些工資也不白付,他們除了干活其他時間也不能閑著,培訓培訓奮進廠的員工啦,照顧照顧求知**旺盛的小輩兒啦,不也就名正言順了。
對此那些隨同600噸浮船塢一起過來的操作人員們并沒太大意義,反而還滿心歡喜,這倒不是多拿一份工資的原因,而是奮進廠最新出臺的績效獎勵機制讓他們極為動心。
通過G市的游船,奮進廠迅速在內河游船領域打出了名聲,除了G市追加的兩艘訂單外,與G市同省的L市和N市都各了四艘。
為此這三個市的所在省還召開專門會議,要求下轄有條件的省市,都以訂船的三個市為榜樣,做好轄區內老舊船舶的更新換代工作。
言外之意就是趕緊去跟著哪三個市去奮進廠訂新船。
這倒不是G四所在省為奮進廠著想,舍得把寶貴的財政砸在奮進廠的頭上,而是G市所在省通過奮進廠的船舶制造,能夠有效的拉動省內的工業經濟。
要知道先前G市訂購的兩艘游船,直接就把陷入困境的幾家鋼鐵廠、柴油機廠和儀表廠扭虧為盈,為省里解決了大難題。
如今奮進廠造的漁船連法國駐華武官都贊不絕口,怎么的也算國際先進水平了吧,G市所在省怎么可能錯過這么一個既能長臉,又能拉動省內經濟的好機會。
于是干脆就不搞那些模棱兩可的暗示了,直接用省委會議把訂船當成一個重要任務安排下去。
能當各地一把手的哪個不是人精,省里的會議雖說一句奮進廠的話都沒提,可這些人卻明白,要訂只能訂奮進廠的船,這不單單是奮進廠的船好,更重要的是奮進廠是依托G市所在省做的產業配套。
于是奮進廠的游船訂單量迅速猛增,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手持訂單量就超過了十八艘,一下子超過手持訂單出只有五艘航運駁船的卓越廠,成為LH市船舶訂單數最多的造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