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不是新開了一家茶餐廳嗎?一起過去吃個早點,具體的咱們到了那里再聊。”
“行。”
路上,趙琦簡單講了講早市的見聞,感慨道:“早市上的東西越來越差勁了,可惜我沒有趕上前幾年的好時代啊!”
王和言說:“只要仔細一點,運氣再好一點,小漏還是有可能的,至于想遇到大漏,咱們這個市場上不說百分之百吧,至少99.99不可能!”
趙琦點點頭,08年這會,古玩市場上幾百幾千的漏,運氣好還能找得到,什么幾十上百萬的漏,想都別想,畢竟這年月資訊發達,許多攤販比較小心,寧愿不賣也不愿賣錯。
一行四人邊走邊說,很快就到了茶餐廳,由于趙琦手里的東西多,大廳里生怕磕著碰著,就要了一個小包間。
點好小吃早點,趙琦就把剛才那件粉彩橄欖瓶拿了出來,攝像連忙拿出拍攝機器,拍攝之前,也征得了王和言的同意。
王和言看到橄欖瓶,輕咦了一聲,拿到手里看了一兩分鐘,笑道:“有點意思啊!你覺得是什么年代的?”
“應該是雍正時期的作品。”
“為什么這么說?”
趙琦侃侃而談:“咱們先看這件瓷器上的白色,它使用的是玻璃白,又名玻白,是粉彩基本的填色顏料。粉彩的沒骨法是先打一層玻白,打玻白時,依照花朵的輪廓,一片平涂,然后以水調色料在玻白上洗染。
雍正是珀白的盛行期,大家可以看到,器身上的玻白打得非常均勻,其它顏色也非常清澈,彩畫的非常好,后世很難做到這個地步。另外,整體繪畫風格,也符合雍正時期的特點,雋秀爾雅。”
王和言點頭道:“你說的很有道理,但說服力還不強。”
由于是在包間里,沒有外人,其中一位攝像就忍不住說道:“是啊,它不是沒款嗎?怎么證明它是官窯呢?”
趙琦笑道:“我沒說它是官窯啊,事實上,它就是一件民窯作品。也正是由于它是民窯作品,更能證明它的真實性。你能想象,它的畫工比許多官窯真品還要出色,卻只為制作一件民窯作品嗎?這么做根本不合算,沒有利潤的事情,也沒人會做。”
為了增加說服力,他又指出了瓷器上的幾個鑒別真偽的特征。
攝像又提出了心中的疑惑:“這些天,我也看了一些古玩鑒定的書籍,上面都說,民窯比官窯要差,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古玩鑒定涉及的知識很多,不太可能面面俱到,行內有個名詞叫‘氣死官’,你應該沒聽說過吧?”
見攝像師點了點頭,趙琦繼續解釋道:“‘氣死官’指的是沒有落款的粉彩器,通常是指老窯工退休后之作品,雖然離開了造辦處,然而作畫風格再也不用那么拘謹了,所以除了胎質,其他的更勝官窯瓷器。
極少數工藝水平達到或超過同期官窯的民窯瓷器俗稱‘氣死官’,除了沒有官款,它跟官窯瓷器無異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這件雍正粉彩橄欖瓶,就是此類作品。”
攝像師感慨道:“原來還有這種說法,古玩還真是一門特別細的學問啊!”
“那這件瓷器,能值多少錢呢?”另一位攝像師對此事很關心,而且這可是節目的噱頭。
“我認為它的市場價值在5到8萬左右吧,王理事你覺得呢?”考慮到正在拍攝,趙琦對王和言用了官方一點的稱謂。
王和言說:“這個價格我認同,‘氣死官’的估價比官窯高很正常,而且上拍賣會很可能更高。”
兩個攝像師都很驚訝,他們以為趙琦嘴里的撿小漏充其量也就能賺個一兩倍,沒想到卻是翻了六到十倍。
難怪,許多人會因為古玩撿漏而踏入這一行,這么一會的收益,就抵得上有些家庭一年收入的總和了,撿大漏得是什么程度!
同時,他們對那攤主又有些心災樂禍,如果攤主知道賣出的東西值這么多錢,想必會氣得吐血吧!
如果趙琦知道兩個攝像師心中所想,肯定會覺得他們太幼稚,抱著撿漏入行的人,哪個不是被贗品搞得血本無歸,滿頭包!
至于那個攤主,他也是個聰明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先抓住能力范圍之內能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