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過,這部片子采用了數字電影拍攝技術。而拍攝這部電影用的攝像機則是日立公司正在研發的新產品。
這款攝像機還沒有上市,很多從業者,特別是囊中羞澀的導演們,都很關心它的畫質表現。
從宣傳冊來看,這種攝像機不像過去的DV那樣采用磁帶作為儲存介質,而是直接用到了8厘米DVD刻錄盤,拍攝成本大大降低,如果它的畫質表現能夠讓人滿意,前景還是值得期待的。
紙面上看不出多少技術細節,陳楷歌直接略過,翻看劇組成員簡介,訝然發現排在導演后面的居然不是主演,而是配樂師。
原創配樂,Hayashi-Kai。
“……年僅16歲的天才少年……只用了一天時間就完成了整部片子的配樂……”
陳楷歌對于簡介中的少年產生了些許好奇,但是沒有太放在心上。這本“廣告冊”顯然出自日本人之手,充斥著各種自吹自擂,前面看到了那么多“革新、創舉、偉大進步”,這會兒再看“天才”,已經免疫了。
有人說過,英國人嘴里的“超級球星”和日本人嘴里的“極上美女”是最不可信的,注水已經成為了他們的本能……嘛,誰讓人家都是島國呢?
……
燈光熄滅,熒幕亮起。
陳楷歌坐正身體,將注意力放在熒幕上。
即使是小成本作品,但他還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在看,不過只看了幾個鏡頭,他的眉頭就皺了起來。
鏡頭的晃動十分明顯,不是王家衛那種藝術化的晃動,而是硬件導致的顫抖。
雖然片子才剛開始,陳楷歌已經給它判了死刑,不管這部“廣告片”拍的如何,產品性能不達標,自然不會有人買賬。
不得不說陳楷歌很有眼光,日立在2000年正式推出產品,幾乎連個水花都沒濺起就銷聲匿跡,問題就出在機震和畫質上,直到微硬盤、閃存等技術相繼出現,數碼攝像機才逐漸被專業人士接納。
……
陳楷歌的注意力很快轉向配樂。
或者說,全場觀眾都被配樂綁架了。
乍一聽,難聽;仔細一聽,更難聽;不想聽?不可能。
除非退場。
電影開場才五分鐘,已經有幾十個人選擇退場,離場前還發出一陣噓聲,和詭異扭曲的音樂混合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愈發刺耳。
好在更多的人留了下來,不是因為喜歡,而是想聽聽“到底能難聽到什么地步”。
事實證明,林海在挑戰觀眾忍受力上做到了極致,越來越多的人因忍受不了那扭曲而詭譎的音樂選擇了退場,影片上映二十分鐘后,廳里的人數已經不足一半。
“這配的是什么狗屎!”
武田真治罵道,借戛納之行抬高人氣的愿望徹底破滅,要不是顧忌影響,他都想退場了。
武田沒有刻意壓低聲音,他是故意說給周圍人聽的,尤其是就坐在后排的林海。
林海感覺到大島曉美關切的目光,輕輕拍了拍她的手,低聲道:“不用擔心。”
戛納的噓聲不能代表什么,作為三大電影節中商業味最濃的一個,這里的人情味一貫很淡,觀眾只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