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為何如此重要?自然是他的身份和地位。
劉虞乃是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后,皇親國戚。
此人不但身份尊貴,而且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
當初黃巾之亂中百余萬青州、徐州人流亡至此,能夠安居樂業,也是劉虞的功勞,而且他在對待周邊的游牧民族之事上也是主張以寬和為主。
公孫瓚卻與劉虞相反,他自持兵力強大,放縱自己的部隊經常掠奪幽州百姓,更是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游牧民族。
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幽州之地既有劉虞這個幽州刺史,又有公孫瓚這個北平太守,統兵大將,兩者自然難以和平度日。
劉虞認為公孫瓚窮兵贖武,尤其是參加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以及跟袁紹連年的作戰都是對幽州百姓的傷害,所以作為幽州名義上的最高官員,他自然想要制約公孫瓚的行為。
而公孫瓚在幽州橫行多年,對于劉虞的這種舉動卻極為惱怒,不但毫無收斂之意,反而更加變本加厲的掠奪幽州百姓,如此以來也導致了兩個人的矛盾越來越深。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矛盾也越來越深,劉虞終于對公孫瓚忍無可忍,決定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
可惜在戰爭中,劉虞的身份再尊貴,地位和官職再高,在實際對戰中也沒有太多的好處。
劉虞手下從事公孫紀,因為同姓而被公孫瓚厚待,趁夜跑到公孫瓚處告發劉虞的計劃。
當時,公孫瓚的部眾都散布在外面,公孫瓚自覺不敵,本想逃走。結果劉虞的士兵不擅于作戰,又愛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許焚燒城池,一時間竟攻不下來。
公孫瓚見此重拾信心,當即召集精銳勇士數百人,順風縱火,趁勢突襲。
劉虞率領十萬大軍居然大敗,向北逃至居庸縣。
公孫瓚收攏降兵一路追擊,三日之內便攻陷了居庸縣,隨即生擒了劉虞及其妻子兒女。
公孫瓚并未直接斬殺劉虞,名面上仍讓他作幽州牧守,實際上卻只是被當作傀儡,州中事務完全由公孫瓚接掌。
恰逢朝廷派使者段訓來增加劉虞的封邑,讓他掌管北方六州的事務,公孫瓚借機拜為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并、青、冀四州。
的到了官職后,公孫瓚將袁紹密謀推舉劉虞稱帝知識告發出來,并且脅迫使者段訓將劉虞斬首。
段訓無奈之下,只好斬殺劉虞及其妻子兒女于薊市,并送首級到京都,半路被劉虞的故吏尾敦劫走安葬。劉虞在北方很得人心,他死后,幽州及流亡至此的百姓都痛哭流涕。
劉虞被公孫瓚誣陷殺死,幽州百姓傷心,他的部下也是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