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桓峭王派去的人很快就找到了閻柔的大軍,可惜此時他們這唯一的盟友,處境也很是糟糕。
鮮于輔、齊周、鮮于銀這些劉虞的舊部,如今正在跟閻柔因為糧草輜重的問題爭執,而且他們的后面也有張遼的大軍在不斷追擊。
自保尚且不足,閻柔等人又怎么會分兵出去救援烏桓峭王呢?
失望是烏桓峭王的到消息后出現的情緒,而高順的大軍可不理會這些,他的五萬陷陣營已此時已經離開了幽州,正式進入到了塞外北地。
烏桓,亦作“烏丸”、“古丸”、“烏延”等,古代少數民族,屬于東胡系統民族。
其語言與鮮卑同,為東胡語言的分支,無文字,刻木為信。東胡盛時,與鮮卑同為其重要成員。秦漢之際,活動于饒樂水一帶。東鄰挹婁、夫余、高句麗等,西連匈奴,南與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鮮卑居北,烏桓居南。
西漢高祖元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破,部眾離散,烏桓這一支逃至烏桓山,“因以為號”。
但烏丸之名,戰國時已出現,《史記·貨殖列傳》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間二都會也……北鄰烏桓、夫余,東縮穢貉、朝鮮、真番之利。”有的學者認為烏桓初為部落大人之名,后來引申為部落之名。另一種說法,認為烏桓、鮮卑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轉為山名,后又有烏丸川等。
漢武帝在位期間,西漢對匈奴發動大規模反擊。公元前119年,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臣屬漢朝,被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
始置護烏桓校尉,持節監護烏桓各部不得與匈奴通。公元49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即今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
烏桓在兩漢時先后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如今大漢衰弱,屬于名存實亡,天下諸侯并立,唯一值得懼怕的公孫瓚又被打的龜縮易京,烏桓峭王這才聯合眾多部落,開始向幽州侵襲。
烏桓峭王和他聚集的部落騎兵在這段時間收獲不小,被他們殘害的幽州百姓更是極多,正所謂天道有輪回,如今這些胡人就得到了報應。
高順率領陷陣營進入塞外之后,五萬大軍立刻分兵五路,向烏丸各個部落橫掃而去。
軍隊就是保護己方和消滅敵人的武裝力量,士卒們就是一只只被韁繩束縛住的野獸,當軍紀這個韁繩被放開之后,他們都全都變成了最恐怖的存在。
胡人瀕死的慘叫,牛羊被宰殺的悲鳴,被焚燒后燃起的黑煙,染成了紅色的大地,陷陣營所到之處,這樣的場面比比皆是,出現在烏丸的部落之中。
在陷陣營肆意屠戮烏丸各部落的時候,烏桓峭王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隊伍也徹底的崩散了,因為他麾下的這些騎兵都來自部落,為了保護自己的族人,他們都必須要回去救援。
萬人規模的陷陣營在面對數百乃至上千的胡人之時,就是屬于無敵的存在,也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他們揮舞屠刀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