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看完那些匯報之后,慕容德豐那張看起來苦大仇深的臉逐漸舒展了,十分恭敬地把密報呈回,道“陛下明察秋毫,洞若觀火,一切盡在掌握,是臣多慮了”
說完,慕容德豐就待在那兒不動了,也不作話,如此表現反而讓劉旸感到意外。小小地活動了下發酸的肩膀,劉旸主動問道“對諸王會談,你有什么看法”
事實上,諸王在太和樓內的聚會,并不算什么密會,至少沒有過于遮掩,除了排除閑雜人等之外,一切都大大方方的。
當然,這也并非一場普通的家族聚會,抱有明確的政治意圖,密報的內容也由此展開。而起因,則源自前不久尚書令呂端提出的一項議題,那便是鑒于目前國家財政拮據,暫緩朝廷對諸封國錢糧支援,同時停止諸國戰爭,逐步召還正在異域作戰的軍隊。
可以想見,此議一出,在大漢朝廷上層引發的轟動,在京的諸侯王們,更是炸了鍋,這就是赤裸裸地侵犯諸侯國們的利益。
對于呂端的提議,朝廷內部的反應,就和以往任何一次政治風波一般分為三類,支持、反對、中立。并且,支持者不少,反對者更強
持前者意見的理由自然是老生常談,減輕朝廷負擔,減少國力損耗,將國家的治理重心轉移到帝國內部來,這一套政見,在世祖皇帝統治時期都不斷有人提出,何況在這新皇即位、百廢待興之際。
并且,前者獲得了大量庶族官僚的支持,以及一部分勛貴也在背后推波助瀾。這些人的出發點,當然不單是為國家大局計,甚至可以肯定地說他們別有機心,那便是撬動世祖皇帝時期的一些“不合理”的、限制乃至損害權貴們的政策。
比起一些小打小鬧,還不算成熟的封國政策,就是一個合適的攻擊點,也容易引起反響,畢竟大漢廟堂上的袞袞諸公對此有怨言、持疑議的不是一個兩個。
至于后者,不管是諸侯王們,還是一些固守先帝大政的權貴,其根本原因,還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他們也是極具代表性的一干人,他們過去的榮華富貴以及到如今的權勢地位,都來源于世祖皇帝,基于這樣的立場,他們也會不論利弊、不顧大局、不講道理地維護先帝。
而大漢的諸侯王們,毫無疑問成為這場政爭中的主力,他們的實力、戰斗力也是極強的。過去的幾十年,劉旸太子之位坐得是穩如泰山,無人能真正挑戰撼動,但同樣的,諸王也在漫長的歲月里、在世祖皇帝的關照下,積累著強大的權勢與影響力。
尤其是雍、秦、晉、趙這四王,那是混合著皇室、外戚、勛貴、官僚的龐大軍政集團,可謂是盤根錯節,影響廣泛。
當這些人聯合起來,所形成的影響力,便是皇帝劉旸,也不得不慎重對待。太和樓之會,便是針對呂端“封國之議”的一場結盟、合流,其訴求也很明確,將那“數祖忘典”的亂政之議廢黜,同時嚴懲尚書令呂端,比如劉曙,就已經將呂端視作“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了
此時,面對皇帝的詢問,慕容德豐還是琢磨了下,方才拱手拜道“諸王反應激烈,態度強硬,卻是可以理解之事畢竟,呂相公之議,是要斷了他們一大筆支援與朝廷政策之利”
“這話說得毫無意義”看著慕容德豐,劉旸當即道“朕問你,對于諸王所求,該如何應對”
聞言,慕容德豐不由抬看了看皇帝,對其問,心中莫名地生出了一股異樣,沉吟少許,方道“以臣愚見,呂相公忠體國,擬議縱然不大合時宜,但其一片公心,直言進諫,卻值得滿朝大臣學習,實不便傷其憂國憂民之心。。
對于諸王,世祖皇帝已然給予足夠優渥的待遇,甚至不惜血本,損傷國力,已然到傷及人心民情的地步。
事實上,便是先帝也有所察覺,洞悉其弊,否則何來晚年那番更張抑止的調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