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樓的雅閣中,還有一名特殊的看客,當朝圣人劉旸。太和樓之名,他也早有聞之,此前皇城使王約曾匯報請示,是否要警告一番,畢竟地處市井,如此縱容議政,怕有不好的影響。
然而,劉旸沒有絲毫猶豫便拒絕了,理由也很簡單,他行王道,走的是堂堂正正的治國之道,無不可與臣民言者,他唯慮朝廷的政策方針傳得不夠遠、不夠全,何懼議論。
何況,有這么個場所也好,正好聽聽異見,觸類旁通,兼聽則明,若有英才雄見,也方便取用
劉旸一番見解,盡顯開明之主的大度,當然,這也是建立在他足夠自信且能控制局面的前提下,否則哪里能那般放任。
而聽皇帝直言,王約恭維之余,又提出,吳國公身為宗親,作為太和樓的主人,是否不妥
劉旸當然聽得懂王約暗含的意思,但劉旸一不相信劉暉有什么謀逆作亂的野心與實力,二則認為,正因劉暉的身份在那里,方才了那么個自由論道的空間。當然了,若是換作趙王劉昉、魯王劉曖乃至燕王劉昭,劉旸都不會看得如此之開,畢竟不一樣
正因如此,才放任至今,甚至今日,連劉旸都難耐好奇,親自出宮來視察一番,而見識下來,感覺很滿意,果是名不虛傳。
當然,劉旸并不在意場中三人的爭論,這些于他而言并沒有太多意義,他們所說的東西,朝堂之上吵得更兇。
相比之下,劉旸更關注辯論的三人本身,不管是楊億、劉筠還是朱祺,都是雍熙時代下的青年俊秀,也正是因為不斷有這樣的年輕才學之士涌現出來,大漢的文道方才昌盛。
目光落在以一敵二不落下風的朱祺身上,劉旸嘴角浮現出少許的笑意,感慨道“朱祺犀利,楊億耿直,劉筠明達,都是人才啊聽到他們爭論,朕都覺得年輕了幾分,倍感振奮”
侍從在旁,聽到皇帝的感慨,王旦說道“大漢群英薈萃,人才輩出,此興旺之兆,也是陛下勵精圖治之功”
“朕可不敢矜功伐能”聞言,劉旸搖著頭,平靜地說道“至今,朕才勉強敢說國家之治理,漸入正軌,然而善始者常有,克終者蓋寡,遠沒到松懈之時啊”
見劉旸這么說,王旦心中涌出一抹感動,抬眼注意到劉旸鬢間的幾縷白發,眼眶都有些微微發熱,作為內閣近臣,他太清楚皇帝繼位以來的辛苦了。
“辯論雙方,每人賜錢10貫”劉旸沖內侍鄭元吩咐了句,然后一擺手,道“好了,該離開了,否則怕是要被人認出來了”
此時的太和樓中,朝官可是不少,且愿意現身的,多為政治積極分子,目光嗅覺可敏銳著。
“是”隨從們應道。
懷著一個不錯的心情,劉旸低調地來,低調地去。不過在離開之前,又忍不住打量了一眼正在表演單手撫琴、縱享醇酒的劉暉,他顯然很陶醉。
對此,劉旸也不禁稍稍嘆了口氣。想當年,劉暉是多么受到世祖的寵愛,視為天家文曲星,而劉暉又是多么意氣風發,天資驚人,文才卓越。
不得不說,劉暉母子三人都帶有一定的悲劇色彩。劉暉之母周淑妃早年失寵,郁郁而亡;妹妹劉萱,也是個執拗的性子,為了一個不肖的駙馬,尋了短見。
如今,自己也落到這樣一副“行尸走肉”的模樣,劉旸念之,內心也頗為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