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雍熙五至六年冬春之際的大漢帝國對真臘戰爭,無可爭議的宣告了中南半島的大變局。
這場戰爭,以真臘國的慘敗而告終,喪師失地,屈辱求和。曾經的半島第一大國,就此沉淪,在南北兩面都丟失了大片國土,損失慘重,沿海國家,幾乎被打成個內陸國家。同時,內部也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中央權威大喪,地方實力派抬頭,部族叛亂,分離主義大興
真臘國的統治階層具備一定延續性,其統治也沒有那么脆弱,就像發生在南北金洲及爪哇島上此起彼伏的襲擾、叛亂一般,朝廷如欲徹底征服真臘,不大興殺戮,通過“人口政策”,是極難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果的。
但是,如僅從“亂其國”的角度出發,對大漢來說,尤其在已經攻破其國門的條件下,那是沒有多少壓力而言的。
這場半島戰爭,時間持續并不長,但動兵規模卻一點不少。初期的“自衛反擊”就不說了,后續幾個月出國作戰,迫于軍情,為保輜需供饋,后期又增派了三萬對民夫,前前后后,為平“真臘之亂”,朝廷總共征調了十二萬軍民。
這樣規模的戰爭,放在任何一處都不是小仗,何況是在中南半島上,耗費錢糧之巨,也是可以想見的。至于傷亡,也是不淺,足有七千余人,半數以上都是非戰斗減員,同時,足以兩千多名漢軍將士長眠于半島高原與密林之中
誠然,真臘國的損失更為嚴重,是數倍乃至十倍于漢軍,并其漢軍還攻取了以文單為中心第六大片真臘國土,但這筆買賣,在大漢朝廷那里,怎么算都是虧的。
因此,在雍熙六年夏四月,當真臘使節歷經辛苦,抵達西京洛陽,帶來真臘國王阇耶跋摩地五世的乞和信后,幾乎沒有經過多復雜、激烈的討論,皇帝劉旸便同意其所請。
至于條件嘛,稱臣納貢是必需的,割地賠款也少不了,同時要求真臘大開國門,準備大漢商賈前往貨殖經商,并且,對于流亡于真臘國境內的那些來自安南、云南兩道的反抗勢力,真臘國也需協助清剿。實事求是地講,朝廷的條件也算寬仁為懷了。
真臘國所不清楚的是,事實上他們只需再扛一扛,情況就會好轉,因為大漢帝國的高層達成共識,決議罷免兵,結束與真臘國這場爭端。
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與真臘這場戰爭實在是虧本,打下去對朝廷并沒有多少好處,只會空耗國力,在真臘戰敗服軟后,沒有必要再浪費錢糧兵力;
二則是打進入雍熙時代起來,偃武修文、休養生息便是朝廷最重要的政策方針,如非必要,是不會輕啟戰端的。
當然,像劍南叛亂,真臘入寇,這種情況是必須堅決鎮壓、反擊的,只是到什么程度,朝廷諸公是有個心理底線的。
平心而論,皇長子劉文渙率軍反攻入真臘國境,雖然很提士氣,大揚中國武功,但并不是那么受大漢上層認同。
即便是皇帝劉旸,雖然后面下令相關部司全力保證大軍后勤,但也給了一個“莽撞”的評價。
至于還有一些不便名言的理由則是,像朝廷出兵出錢出力,給封國謀取好處的事情,是越少越好,朝廷封國,是為了減省擴張拓殖帶來的成本與消耗,這是從開寶后期就在朝廷內部形成的共識。
只不過,世祖皇帝在時,他可以大大方方地接受群臣建議,表明態度,而雍熙皇帝,對于封國王們,卻多多少少要顧及一些影響,顧念“兄弟之誼”。因此,有些事情可以做,卻需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