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劉文海方才停下擴張的腳步,把目光放到內政治理上。來自朝廷的直接支援,早就已經停了,在主要依靠自己以及先父遺澤的情況下,劉文海在完成初期擴張目標后,也不得不停下來歇息一番。
雍熙六年八月,在文單城待了大半年的皇長子、汝陽公劉文渙,終于收到朝廷的召還,帶著最后一批遠征軍撤向安南,回朝獻捷。
當然,在回朝之前,劉文渙還做了一些善后工作。已經攻取的真臘土地,還是不可能還回去的,劉文渙、趙氏一系更是堅持將之納入大漢國土范圍,這是可以理解的,否則開疆拓土的功勞沒了,反而會讓劉文渙陷入“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的攻訐旋渦中去,慕容氏那一派的人,是必定會揪著此事不放的。
而直接納入帝國的行政管理,成本又太高,于是,當從朝廷那里拿到全權處置權之后,劉文渙對開拓的北真臘土地做了一番安排。
首先,名義上設立了文、萬、蒙、真四州,同時從安南、云南、廣西調集了一批官吏。而在名義之下,劉文渙于四州代朝廷賜封了三十多名土司,這些土司之中,有真臘投降的權貴、將領,也有當地的土著部落首領。
對于大漢的土司制度,這些勢力自然是有所耳聞的,隔壁的安南道同樣也不少土司,因此,這些新利益集體接受得很快。
因此,劉文渙固然無法保證新取的文、萬、蒙、真四州能徹底穩定下來,成為大漢始終鞏固之國土,但至少保證其不會輕易復歸真臘,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總會走在“漢化”的正確道路上,畢竟如今的中南半島乃至整個東南來,漢人的影響正在持續不斷的加深、加強。
而對劉文渙的善后處置,不管背后是否有人指點,皇帝劉旸終是給了一個“不錯”的評價。而隨著劉文渙撤軍回國,中南半島持續了近一年的動亂,終于恢復穩定。
即便,這份穩定并不是那么牢靠,但同時,一個全新的半島乃至東南亞局勢形成了。
從宏觀上講,幾個月的“半島戰爭”對整個東南亞的歷史,都有重要影響,即便從結果上并沒有出現“滅國”的情況。
但與往年發生在南洋地區的“滅國”戰爭有所區別的是,這一次下場的,不只是來自大漢帝國中央的強權,還有如林邑、臨海這樣的大漢封國,甚至于戰后東南亞的新格局正是在這些封國的努力下促成的。
到此時,似乎才真正出現了世祖皇帝曾經所期待的情況,大漢的開拓精神,不該只是來源于皇帝個人的喜好與支持,封國也不該被動地等待朝廷的哺育,他們需要更積極、更鐵血,需要有一股發自內心的擴張的散播大漢文明的源動力
當然了,這樣的情況,對于中央帝國而言,究竟是好是壞,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但至少在雍熙六年的當下,整個東亞地區的形勢便是,以大漢帝國為核心的中國勢力,進一步加深了對大漢旗幟下山川河流、海洋島嶼的影響控制。
大漢帝國對于整個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一個充滿攻擊性與不確定性的全新藩屬國體系正在形成,這也天朝上國真正走出傳統“九州”舒適圈的積極嘗試。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