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渙還朝,不出意外地錯過了中秋,不過在抵京的第一時間,便被宣召進宮進行述職報告,皇帝劉旸要親自聽取他這個“當事人”對半島戰爭的認識與見解。
父子倆之間的談話進行了足足一個小時,劉旸一如平常的嚴肅,沒有太多情緒外露,態度上也只有小小的勉勵,不過在接見完劉文渙不久,便派人宣詔,以安南之功,晉劉文渙為汝陽郡王。
與此同時,對于安南之戰的功臣評定,政事堂也奉詔展開。不管朝中對發生在南邊的這場戰爭有多少的爭議,那么多的犧牲,將士的功勞是不能抹殺的。上層的戰略決策問題上頭解決,該表示的,該給的待遇一點不能少。
于是,朝廷在大出一筆撫恤的同時,大漢帝國有誕生了幾名軍功貴族,打頭的當然是作為副帥的侯延廣,朝廷內部也清楚,他才是漢軍的實際指揮。十幾萬的統籌調動,還真不是歷練不足的劉文渙擺得平的。
因此,侯延廣雖然讓出了“功勞第一”的名義,卻得了實惠,劉旸賜其爵為平南侯,時隔五年,原屬于王全斌家族的爵號,從侯延廣又開始延續。
同時,寇準也由于在戰爭期間,積極籌糧供餉,高效有序調度人物力,使大軍供饋無缺,得到褒獎。
當然,他這個安南布政使才上任,官是升不了,爵也不容易封,于是賜金魚袋、襲衣、鞍馬以及行政待遇的適量提升,并在履歷中記大功一次。
而在受賞之后不久,寇準便從他的視角,將見識的半島戰爭情況加以總結,向皇帝劉旸上了一道奏疏,萬字長文。
所陳之情,只有一點,懇請皇帝彌兵罷戰,不要再輕啟戰端,打仗實在是太費錢了,尤其是在這邊疆地區,幾乎可以肯定得說,就是得不償失。
以對真臘戰爭為例,若是把打仗的人物力用在修橋鋪路,興建水利上,整個安南的農業條件都能得到不小提升。
當然,如果僅是勸止戈罷戰、休養生息,那這種老生常談,實在很難帶給人驚喜感,何況,一切的和平都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朝廷的威嚴不容褻瀆,帝國的領土不容侵犯。
而寇準聰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在表明自己“修文派”的政治態度之余,重點闡釋了如何穩定邊疆的問題,還是以安南為例,他向劉旸上陳了十條建議。概括來講就五條,漢民實邊,分化蠻夷,興修水利,發展交通,鼓勵農業
這些,沒有一項是不需要投資的。對于邊疆道州,朝廷一向是有優惠政策的,但是絕對無法滿足寇準的“定邊十條”,而寇準寫那么長一篇奏章的真正目的,似乎也就呼之欲出了。
于是,在讀完奏章之后,劉旸便下詔,減免安南道一年的賦稅。注意,這個減免不是地方上不收稅了,而是一年的正課不用上繳朝廷了,而這部分就用來做寇準治安南的“啟動資金”。
當然,這個過程,免不了朝廷派遣御史、密使之類的官吏明察暗訪,對于地方官僚的節操,劉旸如今是一根毛都不信了,包括寇準在內。
就拿劍南來說吧,叛亂平定之后,朝廷也酌情對受創嚴重的州縣進行稅收蠲免,結果呢,又砍了幾十名官吏,朝廷又多派了十幾名使者下道州摸排察查,方稍遏歪風。
劉旸也發現了,地方上的一些官僚,是格外喜歡在朝廷“與民利惠”的政策上動心思,就仿佛朝廷的施恩降惠,不是給下民黔首,而是給他們這些官僚的一般,不伸手,不砍掉,就格外癢癢一般
同時,在稍事考慮之后,劉旸又將劉文渙在北真臘新設的四州,暫時劃歸安南道轄制,準確地講就是給寇準加擔子,他不是喜歡折騰嗎,給他用武之地。
當然了,這可不是讓寇準去把局勢折騰亂的,否則他首當其責,寇準也不蠢,至少比起劉文渙,心里有數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