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由魯王劉曖、尚書令張齊賢主導的大漢輔政格局,不會持續太久,也很難持續太久。
自世祖、太宗二帝時起養成的帝國性格就不是這樣的,帝國可以有權臣,但必須是皇權下的權臣,這一點,可沒那么容易改變,至少不可能出現在“后雍熙時代”。
在世祖登基之初的乾祐早期,倒也勉強出現過類似的局面,只是太過短暫,一干輔臣被世祖迅速收拾得服服帖帖。
如今,或許只是歷史的重演,只不過,同一場戲,不同的主角,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局勢,導致的過程與結果,也難免會出現差異。
事實上,在大漢出現“輔臣當國”的情況,本身就很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少年”天子的鍋,然而,若無“嫡長制”這根天柱的支撐,朝局或許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并且未必就比進入平康時代以來消停多少。
自古以來,權力傳承交接時期,總是麻煩最多、問題最重的時候,而大漢帝國的情勢,又遠比歷代統一帝國同時期的情況要復雜得多,即便十多年前已然經過了太宗皇帝嗣位的洗禮,在這方面,依舊不算成熟了,至少“少年天子”對于統一的帝國來說一個全新的需要摸索的新模式。
便是早早給“劉張輔國”斷定了一個沒有多少未來可言的結局,但不可否認的是,至少在平康二年,正式開啟了一段輔政時期的魯王劉曖,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
平庸了五十多年的魯王劉曖,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告訴所有人,他并不平庸。
偌大的帝國,那么多如狼似虎的權貴與官僚,那么多錯綜復雜的關系,那么多是非與沖突,卻能被居中協調度過一段平穩的時光,這樣的人,豈能是庸才。
愚其外,而內秀于心,或許才是對魯王劉曖更合適的評價。
而若是把目光放長遠一些,從更寬、更高的視角,從更長的時間線,從歷史發展、王朝興衰,再來看這段“輔政時代”,卻又具備一定研究價值與意義。
至少證明了,在皇帝少干預朝政的條件下,國家依舊能夠保持穩定,各項機能依舊能夠平穩地運轉。
當然了,這個結論,只能在既定歷史條件與特殊歷史時期下得出,并且附加約束較多,對制度、意識與人的要求太高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