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顯然不現實,首先皇帝劉文澎不會永遠那么“安分”,而中樞的權貴們,沖突與矛盾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積攢,總有爆發出來的時候。
就在平康七年春,就已經爆發過一次了,財政使李沆與樞密副使郭良平之間的沖突,也是庶族官僚與軍功貴族之間的一次角力。
事件的經過很簡單,對于海軍龐大的造艦需求以及頻繁的訓練計劃,李沆堅決反對。郭良平打算在未來十年內,把大漢所有海軍的主力戰艦都換一遍,全部更新為炮艦。
這樣龐大的計劃,所涉及的款項,簡直是一筆天文數字,作為大漢帝國的計相,李沆堅定拒絕,強烈反對。
于郭良平而言,這項計劃卻關乎著大漢海軍的百年大計,是繼續提高海軍地位的辦法,豈容李沆這腐儒破壞。
事情的經過是,兩個中樞的實權派,掀起了帝國幾十年來最激烈的文武之爭,兩個年近七旬、滿頭華發的老頭,爭得面紅鼻子粗。激動之時,郭良平差點動手,雖然被勸阻住了,但對李沆有諸多言語上的侮辱,狠狠地落了李沆的面子。
但結果是,李沆丟了面子,得了里子。郭良平軍事才干卓著,作風強硬,但論政爭,比起李沆可差得太遠,再加上職權上的差距,很快落入下風。
這背后,當然還有一干陸軍權貴們的設阻,實事求是地講,對郭良平的“海軍二十年計劃”,最敏感的就是他們了。若真讓郭良平搞成了,海軍還不翻了天
有另外一干功臣勛貴發力,李沆自然成為這場政爭的勝利者。然而,郭良平當真輸了嗎他對海軍更新換代的計劃,依舊展開了,并且獲得了事實上的推進,只不過規模上小了,時間上更是翻倍,難說這是否就是郭良平心中的真正目標。
在了解過“李郭之爭”一些不為人知的細情之后,劉文澎是樂不可支,心情都為之放松許多。大臣們不斗起來,他這個皇帝如何得安
皇帝劉文澎的消停,也并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就在平康七年秋末,朝廷又爆發了一場沖突,主角換了一個,皇帝劉文澎與財政使李沆之間的。
原因是,劉文澎想在洛陽西苑修一座避暑行宮,以泰康宮過遠,跑來跑去太辛苦。甚至于,連修建方案出來,打算征集勞力,人工開挖,開辟出一片塘澤,同時效仿當年后蜀孟昶在成都修“水晶宮”一般,在新辟的人工湖上也建一座水上行宮
其他事情先不說,就向孟昶學習這一點,就可見這件事情是怎樣一種性質。當然,孟昶所作頒令箴中“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之語,至今仍在諸多大漢帝國道府州縣的官衙墻、匾鐫刻著。
而與此前不同的是,這一回修行宮,劉文澎打算動用國家財計,簡單的講,就是打算勞民傷財了。他是徹底不裝了,實在是少府劉規給他訴苦,一直花自己的“私房錢”,久了多了,實在心疼。
而對此,李沆自然是秉公直諫,堅決反對,朝廷之中,對此一片嘩然,站在李沆這邊的正臣、直臣,更不在少數。
包括宰臣寇準、向敏中在內,一大批人陸陸續續向劉文澎上表勸諫,希望其能打消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