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春闈,王增也以宣慰使的身份同知貢舉,為大試副監。同時,劉文濟又讓集賢殿大學士、禮部侍郎楊億以及大學士、秘書監朱祺為監考。
楊億與朱祺,一個是傳統的博學鴻儒,一個湘江學派的扛旗者,二者之間在為政治學、思想道義方面的爭論,已經延續二十多年了,二人從雍熙初期的太和樓里,一直辯論到端拱時代的廟堂上,也從當年的青年俊秀,成為了如今華發早生的學派領袖。
主監考的陣容,可謂豪華,也表明著皇帝對禮制、德育、取士的重視,而與以往比起來,今年的春闈,透著一股迥然的氣質,積極向上,又讓人耳目一新。
從結果來說,本屆科考也是取士最多的一屆,諸科加起來,足有428人被錄取。當然,比起參考人數,錄取比例實則是下降的。
同時,在取士上的分配,劉文濟也深得世祖、太宗之真傳,將前兩屆農工醫算諸科被打壓下去的錄取比例又給提了上來。
事實上,經過差不多半個世紀的磨合、實踐,朝廷內部對各專科已經有一定認同,畢竟進士、明經太卷,競爭太激勵,考取難度太高。而明法、史科實則是傳統科目的延伸,也容易被接受。
相比之下,農工醫算四科,雖然免不了被用有色眼鏡看,但總歸是一個命官前途。而除了更加重視積累、專業性最強的醫科之外,其他三科,上手難度也相對較低。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即便世祖、太宗推了這么多年,這些專科取士的發展前景,終究是有限的,除了社會意識、文化氛圍、傳統官僚的打壓之外,本身的專業性就限制著其發展,而這個上限,也開始顯現出來了。
真正獲得大發展的,只有一個科目,那就是明法科,尤其在太宗朝,雍熙時代可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明法時代”,這也在朝野間掀起了新一輪的“儒法之爭”。
如今到劉文濟上臺了,在承繼先帝遺志,繼續明律強法的同時,他又默默推動“明算”了,這得益于在江南多年治政習務的經驗,尤其在親眼見識了東南經濟的大發展之后,在國家管理尤其是財政管理上,劉文濟也更傾向于更加“精細化”的管理。
大量精于算術的官吏,就是重要基礎,劉文濟推動婁江學院的建立,其志也在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在他看來,一個會算賬的官吏,不管是貪婪還是清廉,在管理上總是能聰明一些、靈活一些。
因此,本屆科考,在明算科的取士數目上,也達到歷史之最,足有41人。
當然,再怎么變革變化,進士科的核心地位依舊是不可動搖的,這是真正培養精英統治階級的地方,進士出宰相,也成為一種趨勢了。至少,這么多年來,就沒聽過其他科目有人進入加平章事,跨進政事堂的。
從結果來看,端拱二年這一科,也著實挖掘了不少良才,別的少提,就說一甲三人。狀元蔡齊,榜眼晏殊,探花范仲淹。
這是一次庶族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