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三人身上,能夠發現一些明顯的共性。蔡齊祖上雖曾為縣令,但家道早衰,幼孤,寄身于外祖父家過活。晏殊出身平平,其父只是江南一捕役,只是勉強與體制沾點邊,但他天生聰穎,幼時就能做文章,素有神童之名。
相比之下,竟是范仲淹的出身最好,其父范墉早年在吳越為官,入漢之后,曾一度官至湖州知州。只可惜,范墉年命不永,去世時,范仲淹方四歲,又是一個幼孤貧而立大志的典型。
由于范墉為官清廉,沒有給范仲淹母子三人留下什么積蓄,其母謝氏撫養艱難,差點改嫁。也是適逢太宗繼位,刷新吏治,偶爾聽聞,竟有人在江南富貴州縣任上,清貧如廝,留孀妻孤兒艱苦度日,了解其情后,太宗深受感動,責令蘇州府出資,供養母子所需。
如此,范仲淹方才得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成長環境,談不上富貴,但官府每年的撫恤到位,再加其母勤勞,至少衣食能保證供應上。
在見識生計之苦的同時,范仲淹與其兄長范仲溫也刻苦讀書,十八歲的時候,范仲淹考進婁江學院,三年學成,放棄到蘇州為吏的推薦,而是選擇北上到睢陽學院求學,數年寒窗苦讀,博習經典要義,也徹底形成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
后回吳縣,順利考取貢生資質,獲得進京大考的資格,終于端拱二年,一朝及第,成為探花郎。同時,其兄范仲溫也在這一科,列明法科第九名。
而進士一甲三名,也是幾十年來平均年齡最低的一屆了,蔡齊時年28歲,晏殊25歲,范仲淹27歲,可謂一掃多年以來科舉取士之“暮氣”。
背后促成此事的,毫無疑問乃是皇帝劉文濟,陳堯佐那些人,還沒這等魄力與膽氣,這也是劉文濟給當今大漢朝廷注入的一股清流。
而這屆科舉的結果,難免引發一些人的不滿,除了攻擊“專科取士”幾十年的傳統官僚們,還有那些更看重出身以及資歷、“能力”的。
有一個人的意見,比較讓劉文濟意外,那就是吏部尚書寇準,他說了一句怪話天下精英,頭甲三人,其二出于東南,北士無人耶
蔡齊、晏殊、范仲淹三人,沒有如一般士子那樣,照常被安排到朝廷諸部司進行輪值觀政歷練,也被沒安排到三館、翰林院去編書、寫文章、磨礪心性,而是被皇帝召到身邊,擔任內閣伴讀。
這樣的待遇,于三者自是大幸,三人也由此,站在一個親近的角度,見證一個全新時代的到來,一個由皇帝劉文濟主導的帝國時代。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