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德明尚書令,劉繼昌吏部尚書、李繼隆樞密使、慕容德琛尚書左丞、郭儀兵部尚書、寇準遷都察使、向敏中遷財政使、徐士廉刑部尚書、王欽若中書侍郎,這九人乃是端拱元年初時,政事堂的宰相分布,也基本代表著整個朝廷的權力結構分布形勢。
然而,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這個權力結構就支離破碎,這些站在帝國權力尖端的風云人物,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陸續離開,讓出位置,交還權柄。
這是一個君進臣退的過程,整個過程談不上平靜,甚至本身就意味著混亂與失序,但事實上就是,政事堂的更新換代,一直很平穩,平穩到給人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這背后折射出的,自然是端拱皇帝低調而強大的掌控能力。
劉繼昌、徐士廉二相公的倒臺及去職勿需再言,端拱二年夏四月,樂平公、樞密使李繼隆病逝于家中,結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李繼隆毫無疑問是大漢帝國軍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開寶雍熙平康端拱四朝元老,時代洪流都沖刷不走他的光芒,而中流砥柱乃是他在康宗朝最恰當的評價。
他有一個不錯的出身,年紀輕輕又受世祖大公主劉葭的垂青,駙馬也沒有成為他釋放光彩、展現能力的阻礙,從戎幾十年,西征北戰,沙場建功無數,少有敗績。
李繼隆一生是平順的,光輝的,燦爛的,功成名就,幾乎沒有劣跡,完全是一個人生贏家的模板,是朝廷著力宣傳的勛貴精英的典范,也是諸多功臣子弟崇拜的對象,即便是那些昏昏碌碌的膏粱子弟,其夢想著也希望活成李繼隆的樣子。
即便少不了人酸李繼隆的出身以及駙馬身份的作用,但誰也無法否認其出色的軍事才干,否則,大漢功臣勛貴那么多,世祖的公主也不少,除了楊延昭外,還有誰達到李繼隆的成就。
生前是完美的,死后,對于這個帝國功勛、大漢樞相、皇姑父,劉文濟也給足夠的哀榮。廢朝,敕著神道碑文,進功臣閣,恩蔭賞賜,這些都是應有之義,同時,劉文濟還讓李繼隆配享太廟,追贈潞國公。
雖然給予了李繼隆崇高的身后待遇,堪稱人臣之極,但不得不說,即便李繼隆不病故,他樞密使的位置也當不了多久。
從雍熙、平康到端拱,李繼隆這個樞相,已經擔任整整十年往上,雖說這個過程屬于帝國特殊時期,并且在這個特殊時期起到了拱衛政權、穩定軍隊的作用,但于帝王,尤其是一個掌控欲強烈的帝王而言,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威脅。
大漢軍制,樞密院雖然只有調兵之權,但結合李繼隆幾十年戎馬生涯在軍中積累的崇高威望,再加勛貴、駙馬、四朝老臣、欽命輔臣這重重身份,結合起來所能發揮的威力,也是遠超常人想象的。
在整個平康時代,帝國內外,有多少軍隊調動,都是李繼隆主導的,又有多少彈壓地方、剿賊平叛,出于李繼隆的授意,這些都是說不準的。同時,若把那些舊事翻出來,嚴格依照條制來,一個逾制擅權的罪名是一點都不冤枉李繼隆。
劉文濟的心眼倒沒那么小,他要針對的,不是李繼隆這個人,而是這個人的身份并且處在這樣的位置上,出于鞏固統治、維護皇權的本能,他就需要采取一些行動。
而真正促使劉文濟下定決心的,則是端拱元年李繼隆怒訐徐士廉,致徐士廉及一批御史、言官逐貶地方之事。雖然劉文濟一定程度上能夠理解李繼隆維護樞密院權威與軍隊利益的用心,甚至對徐士廉等人也存有看法,但他就是無法從內心釋然這種被“威逼”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