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事,并且讓他成功了,那必有二、三事,這是可作推論的,也不是一個志在有為的帝王能夠容忍的。
劉文濟性本沉靜,登基之后城府就更加深沉,即便腦子里已經絞盡腦汁要換馬,但面上一點也沒表現,甚至日常間對李繼隆也是各種體諒、慰勞。
而李繼隆先于皇帝動手前的病逝,省卻劉文濟手腳的同時,也給自己留了個完美的生前身后之名,這或許也是一種時運。
李繼隆既去,一場關于樞密使的博弈是免不了的,只不過這仍舊是軍隊體系內部的角力,準確得講應該是軍事貴族以及功勛將帥。其他人若敢染指,必遭反噬,即便皇帝也不敢貿然打破成行已久的潛規則。
不過,在端拱朝,真正能接李繼隆班的,只有那么寥寥幾人,最開始被列為公推人選的,只有郭儀、楊延昭、郭良平三人。
其中郭良平是爭奪之心最明顯的,作為第一樞密副使,他是距離這個職位最近的,年近七旬的他,沒多少時間了,也等不了更久。
但同樣,郭良平也是最不可能,甚至是第一個被排除在外的。不因他年老,也不是他功勛、資歷不夠,更不是因為出身不足,根子就在大漢軍隊的“陸海之爭”上。
郭良平是帝國海軍的旗幟性人物,在世祖的支持下,用實際行動將大漢海軍抬到了不該到達的地位上,在其二入樞密院,擔任副樞相期間,海軍更取得了相比過去幾十年跨越式的發展,包括南洋駐軍改革、炮艦更新計劃、訓練升級以及遠洋探索等等都是在他的主導下展開了。
在郭良平任職期間,帝國的海軍腰桿是挺直的,聲音是響亮的,但同樣的,也達到了陸軍老貴們所能忍受的極限。這個極限,也最多堅持到郭良平退休抑或去世。
當郭良平選擇向樞密使發起沖擊的時候,可想而知會遭遇怎樣的阻力與攻擊,這一點,他本人心里未必不清楚,但他還是選擇出擊,就像幾十年前率軍遠航,將帝國觸角延伸到波斯地區一般。
郭良平拼了一輩子,沖了一輩子,沒理由在最后選擇軟弱,只不過,這一回,運勢不在他,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倒在樞密使的權位前。并且在之后不久,就撒手人寰,享年六十八歲。
郭良平被排除在外,郭儀與楊延昭之間同樣不好選,在世人眼里,這二人是最有資格擔任樞密使的,畢竟是世祖時期的“勛貴三英”、“少壯三杰”,名望、履歷、功勞都很扎實。
然而,郭儀本身就任兵部尚書不久京,已是宰相,不便輕動。楊延昭則已經退到侍帥這個“二線”職位上,另一方面,也跟楊業當初的扶持有關。
端拱二年的劉文濟,已經徹底坐穩了皇位,已經不需要再想之前那般過分地小心翼翼,也能以一種自主的心態去決策軍政。
對楊氏,他當然多有倚重,對楊氏子弟的提拔并無限制,但是對楊業、楊延昭二老,尤其是楊老太師依舊在世的情況下,讓他把楊延昭抬到樞相的位置上來,他也實在難以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