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劉文濟選張知白,則還有一層原因,君臣之間早有淵源,仔細追溯,那是二十多快三十年前,世祖皇帝最后一次南巡期間。
行營過江陵時,世祖對湖北水師及江陵官場進行了一番整飭,當時留劉文渙、劉文濟倆兄弟善后處置,張知白就是輔弼的僚屬。
當年,劉文濟尚且年少,但那是他第一次真正參與并經受國家事務,還是大事,那段特殊的經歷,是他的成長道途間的重要痕跡,意義非凡,對當時的人與事,記憶也很深刻,自然包括當時對他幫襯甚多的張知白。
有此淵源,張知白也在快致仕的年齡,得以一舉入朝,登堂拜相。正常情況下,對于一個庶族官僚而言,六十二歲還不登堂,也基本沒什么機會了。
而在端拱三年臘月,帝國中樞又發生了一件大變故,堪稱徹底顛覆端拱朝局的變故,尚書令向德明于政事堂治務時間突然中風。
當德高望重的向老令公被緊急送醫的同時,也意味著大漢帝國的首相又要換人了。向德明的倒下,大出皇帝劉文濟意外,也完全打破了他對朝局的構想與安排。
依他本意,是想再維持當下的朝廷格局一段日子的,尚書令不好當啊,一個合格的首相更是難得。顯然,在劉文濟的心目中,向德明這個久經考驗、知進退、有大局觀的軍政干才,就是一個合格的首相,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帝國軍政兩屆都能認可,這有利于幫劉文濟維持朝廷的穩定。
但是意外的突然降臨,就是這般讓人措手不及。實際上,以這三年來朝局的劇烈變化,尤其是人事權力格局的大變局,縱然向德明沒有出事,想要再維持端拱初年的狀態,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
根本上,還是皇帝鋒芒畢露,在實現對朝廷掌控的諸多動作下,產生的巨大沖擊。只不過,很多事情,都不是劉文濟能夠完全掌控的。
向德明之后,誰為首相,秉政執法,這成了劉文濟首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朝廷上下所關切的問題,幾乎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就在劉文濟頭疼之際,宮廷之中又起幺蛾子了,應該說慕容皇太后又不甘寂寞了。也不知慕容皇太后哪來的精力,年近七旬,喪夫、喪子、喪權,都沒有把她徹底擊垮,臨到人生暮年,還想著折騰。
慕容太后相召,劉文濟又不能不應,只能乖乖地前往慈明殿,恭順孝敬地行禮。而慕容太后找劉文濟的目的,也很明確,雖然說話拐彎抹角、旁敲側擊,但話外之意都清晰地表達出來了,她是沖著尚書令之職,她希望劉文濟能委任慕容德琛
在過去的三年里,不管是為了體現“孝心”也好,還是為了安撫慕容氏這股龐大的政治勢力,對慕容皇太后,劉文濟一直是多加忍讓,對她的一些干政行為,大事頂回去,小事不予計較。
便是在朝廷的人事問題上,又起用了十幾名慕容家族的人,悉為文武要職。在這個過程中,劉文濟是不斷退讓,心中的怒氣也在不斷地積攢、膨脹,若非蕭太后的勸告,他早就對慕容氏采取措施了。
前事不提,但如今已是端拱三年冬了,慕容太后仍不知進退,劉文濟的耐心也到極限了,對于太后的訴求,他當場就頂了回去,表情平淡,語氣溫和,但態度堅決。
慕容太后當時就氣急,然而,更讓她氣憤的事還在后邊。當劉文濟再度以慕容氏之事問蕭太后時,蕭太后在沉默良久之后,讓劉文濟斟酌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