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斯城,漢伊大戰又一場血戰爆發了,這座歷史底蘊深厚、宗教氛圍濃烈的城市,不可避免地化為一座血肉磨坊,而流盡的,卻是當下以及曾經信仰安拉的s們。
攻守易形,就和明城攻防戰一般,圖斯城上下的廝殺,也持續了差不多一個月。作為伽色尼的蘇丹,馬哈茂德做了一個很冒險的舉動,他留在了城內,用這種辦法,激勵伽色尼的將士,號召信徒們團結,共同抵御漢人的侵略。
效果是顯著的,在馬哈茂德親自督戰之下,圖斯城的守軍爆發出了不俗的戰力與意志力,與攻城的“漢軍”進行激戰,至于傷亡什么的,戰爭期間,人命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圖斯城守軍打得辛苦,三國聯軍攻得也很困難,在試探出圖斯城的防御強度之后,劉旻三王更不敢將寶貴的漢族軍隊用在攻城上了,而僅靠炮灰,也很難拿下城池,至少圖斯這樣的大城,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
促成戰局變化的因素,沒有出現在圖斯城戰場,而是爆發在距離戰場兩千里外的紀渾河上游地區。一支兩萬人的伽色尼軍隊,從其北部重鎮巴里黑出擊,跨過紀渾河,突襲沿河的漢軍堡寨、據點,不過十五日的時間,紀渾河北岸的耳城、越城以及赤城都先后陷落,甚至連咽喉關口鐵門關都被攻克。
而這一片紀渾河地區,屬于康居國的地盤,但此地失守,威脅的可不只是康居國。赤城、鐵門關以北,乃是佉沙城,再往北就是中亞重鎮薩末鞬,這可是七河流域、絲綢之路上的核心交通線。
若是薩末鞬被攻克,那么安西三國的勢力就相當于被從腰桿上砍斷,這可是要命的威脅。因此,當紀渾河方向的戰報傳到圖斯城前線后,自劉旻以下諸多三國高層,都清楚地意識到,圖斯城是拿不下來了,呼羅珊的仗也不能繼續打下去了。
一場撤退的仗隨之開始,首先是康居王劉曄率本國軍隊東歸,馳援佉沙城,然后是整個聯軍的后撤。圖斯城內伽色尼軍明顯察覺到了漢軍異動,馬哈茂德還遣軍出城追擊,只不過在劉旻等人從容有序的指揮下,沒能討得便宜,反而中了幾次伏擊,損失不小,再不敢追。
在撤離之前,劉旻命人,將呼羅珊北部地區給犁了一遍,方才撤回海東,順帶著派兵西進,把戈爾甘城給拿下了,把這一場來自西亞阿拉伯圣戰者們的熱情徹底澆滅,同時將觸手深入到里海南岸。
康居王劉曄率軍,在經過一段辛苦的回師之后,終于當年夏季趕回國內,在佉沙城陷落之前。伽色尼軍溜得很快,并不與劉曄軍激戰。
原本,溜了也就溜了,在前后近一年的戰事中,康居國軍上下也都很疲憊,但敵軍意圖借助夏季炎熱的掩護,占著紀渾河北部灣區不走,這就徹底激怒了劉曄。
于是,短暫的休整之后,劉曄提兵南下,收復失地,隨著北岸三城及諸據點的陸續恢復,隨著最后一名北犯的伽色尼軍被射殺于紀渾河中,也宣告著這第五次漢伊之戰的結束。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其影響是深刻而重大的,諸國領土上的變化并不算大,但奠定了一個中、西亞地區的全新格局,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影響了整個大食地區的歷史發展。
東征軍損失無算,圣戰狂潮被生生打停,伽色尼王朝也是受創慘重,但它用事實證明了,一個上升期的王朝,不是那么好對付。
而經過這么一場戰爭,伽色尼國至少徹底坐穩了其“扛把子”的地位,馬哈茂德英雄、英主之名也得以在ys世界廣泛流傳,至少,他是第一個能與兇殘的漢人有來有回的大食王公。
當然,此戰的代價也是沉重的,其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來恢復,這將大大影響其發展進程。
與之相比,安西三國挫敗了ys又一次卷土重來的陰謀,取得了一個個驕人的戰績,并從呼羅珊地區搜刮了大筆財富,重創伽色尼王朝,極大地削弱其戰爭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