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府,威嚴壯麗的正門前,伴著沉悶的聲響,厚重的大門被緩緩開啟,北廷王劉文共走了出來,艷陽的照耀下,讓人看不清其面容,但從其回首的動作,能夠感受到一抹惆悵與眷戀。
作為趙王劉昉的長子,劉文共也是最類其父的人了,至少從樣貌上看來是這樣的,為王多年養成的那股氣度,也格外不凡。
歲月催人老,不知覺間,劉文共也是快五十歲的人了,兩鬢的發絲也染上了幾縷白霜。而此番他親自東來漢都,除了參加宗王大會之外,就是做最后一次努力,希望能把老父接回北廷,一家團聚,共享天倫。然從其表現來看,顯然失敗了。
王府大門的關閉聲把劉文共從沉浸的思緒中拉了回來,再抬眼時,紫紅色的門面已然徹底合上,那股子送客之意,再明顯不過了。
門前,王駕、僚屬及衛隊靜靜地等候著,一名頷銜長須、眉帶傲意的中年官員快步走上前來,躬身一禮“大王”
看著其人,劉文共深吸了一口氣,方才輕輕搖頭,沉聲道“北廷,還是只能靠我們自己”
聞言,中年人看起來也不是很意外,只是以一種可惜的語氣,應了聲“是”
實事求是地講,雖然是親生父子,劉文共也素來對劉昉抱以崇敬之情,但兩者之間,終究是二十來年不曾見面了,在時光的偉力作用之下,那份感情還剩下幾分,是要打個折扣的。
何況,兩者之間并不只是父子親情那么簡單的關系,還有國家與王權,而一旦牽扯到權力,那事情往往都會變得復雜。
而劉文共意圖請劉昉這尊大佛回北廷,更重要的用心,顯然是為了再借用老父在大漢帝國內部的影響力,畢竟,劉昉已是七十高齡,時間不多了,說不準哪天就沒了
事實上,劉文共有時也不免對劉昉這個父親生出些怨氣,明明在帝國擁有那般高的權勢與威望,也知道北廷在中亞三國中的弱勢與落后,長久以來,卻始終不愿主動為北廷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早年安西都督府分家之時,北廷就是比較吃虧的,其國能有今日相對興旺之氣象,那也是劉文共三十年間辛苦經營發展所得。
對劉文共來說,此行只要把劉昉請回北廷,只需包裝宣傳一番,別的地方不敢說,至少在帝國西北,能夠引起不俗反響。看看兩年前康王叔是怎么做的吧,而趙王這桿大旗,豈不比康王要吸人眼球的多,足以給北廷再引一波人口、人才過去。
但劉昉人雖老,但心不昏,劉文共的用意他是一眼看出,也果斷拒絕。對于大漢帝國,趙王堅持并堅守了一輩子,幾成執念,愈到晚年,其志愈堅,可不是劉文共與北廷國能夠動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