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在朱燾引薦下,張寒與胡冬得到了劉文共的親自接見,一番考察下來,劉文共大喜,他發現二人都是才士,尤其是張寒,劉文共多年以來接見過的漢地人才不少,其中不乏師出名門、望族之后,但沒有一個像張寒給他的感覺特殊,其人才思、急智、見識、學問,讓劉文共數遍北廷上下,一時間也找不出能夠比擬的。
沒有任何猶豫,劉文共請求張寒與胡冬能夠進入北廷政府為官,輔助他,共同成就一番事業,并表示必將委以重任。然而,對劉文共的盛情邀請,張寒仍舊沒有在第一時間接受,胡冬倒是有些動心,不過見好友遲疑,他也就沒有表態。
事實上,對于自己的未來,張寒是有過一番考量,就是出仕西域三國,只不過,他的第一目標,乃是安西國。這也是許多往西域闖蕩的漢地人才的第一選擇,畢竟安西地方更好、國力更強、待遇也更好。
北廷國苦心孤詣,耗盡錢糧,招攬的人口,還不如安西正常的人口政策,這就是兩國的差距所在。面對劉文共,張寒也直白地表明了一點北廷的廟太小,人口既寡,水土條件也一般,發展潛力有限,即便窮盡一生,也難有什么成就。
對張寒的評價,劉文共很覺受傷,但又不得不承認所言有理,最后,甚至說不出什么挽留之言了。對張寒,劉文共沒有強求,只是繼續展現著他的誠意,在張寒逗留長明城的那個冬季,屢次召他進王宮赴宴、問對,而每一次交流完,都是長長一聲嘆息,因為張寒去意甚堅。
到端拱三年春,張寒向劉文共辭行,他表示,要繼續西行,也不掩飾目的地,說要去安西試試。劉文共雖然失望,仍沒強求,并且還親自送行,贈予馬匹、衣物、路費、官憑文書等。
臨別之際,劉文共向張寒表示,一棟房子能建多高,需看地基有多夯實,北廷發展固然有限,但他若還能活二十年,就為北廷再夯二十年之基礎
劉文共一番話,動情之余,也算回答了張寒當初拒絕他的理由,但是,張寒仍舊不為所動。不過,卻建議好友胡冬留下,讓劉文共不至于一無所得。
張寒之去,劉文共很失望,甚至為此臥病了幾天。而這個時候,反倒是新投效的胡冬,告訴他,張寒必定歸來
劉文共問為何,胡冬表示,他很了解這個好友,人雖孤傲,志趣遠大,但并非不同情理之人,其人雖去,但心已經留下了。
對胡冬的勸說,劉文共只當是一種安慰,但在接下來的一年,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甚至專門遣人在伊麗河畔等待。
這一等,就又是一年多,在建隆元年初夏,西游的張寒果如胡冬所言那般,返回了長明城,風塵仆仆、衣衫襤褸,但精神頭十分不錯。
劉文共自是大喜,見到張寒,抓住他的手,久久不語,甚至忍不住落了淚。對此,張寒表示到,他去年就打算留下的,但鑒于對西域的了解太少,他前往安西,也并非去投效,畢竟,那里又有誰認識他
張寒的目的,是對中亞的局勢與情況進行了一番調研了解,而經過一年多的走訪察看,他自覺能夠出仕北廷,為劉文共出謀劃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