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隆元年開始,張寒正式加入北廷國,起初被拜為典史,為北廷國的制度、法條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番全面的改革梳理,在“以漢為綱”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入鄉隨俗的改變,以便更好地統合當地的部族與原住民。
同時,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幫助劉文共完善國家發展制度。在制度方面,如果僅說條文,帝國中央有的是借鑒之處,但是否適合北廷這個藩屬,如何執行落實,又能否起到預想的作用,這就沒那么容易了,這方面的不足,也正是張寒到來之后,才真正開始完善。
到建隆二年秋,在肯定了張寒的“實操”能力之后,劉文共不顧議論,直接任命其為北廷國相,由其秉政,治理國家,籌劃發展策略。
劉文共治北廷,軍事上的問題,張寒謹慎地沒有插手多嘴,但其他方面就不客氣,而最讓張寒肯定的,就是延攬人才、人口這一項政策了。
張寒在“崇儀典客”制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項改革,“徂徠堂”就是在他的建議下組建的,這事實是北廷的一個針對安西、康居以及大漢的間諜機構,除了刺探各方面的情報之外,就是為北廷國延攬各類人才。
同時,在漢地人口的充實方面,張寒也提出了新思路,從地域、目標、渠道、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與辦法,包括一些“特殊手段”。比如,張寒從一些漢商嘴里聽說過的,人口貿易
當年,鑒于ys方向的作戰壓力,劉文共選擇從海東撤軍,將北廷的發展重心放到國內,變擴張方向為北方。對此,張寒同樣表示支持,但支持之余,也表示,北方苦寒,且開拓不易,但如欲長遠,北廷的未來還在安西、康居之地
沒錯,張寒為北廷國籌謀的發展大略的最終形態,是向安西、康居二兄弟之國動手,甚至于向東。當然,這需要等待,需要一個最恰當的時機,甚至只能期待后代子孫。
畢竟,當下的北廷國還很弱,周邊除了北方,沒有一個能扳手腕。但是,處在“兄弟們”的保護之中,也可安安穩穩地發展積蓄實力,中央帝國遲早會衰落,安西、康居二國面臨著ys的壓力,未來時局變化如何,雖未可知,但可期待。
而從張寒提出這等“同室操戈”的戰略就可看出,他究竟是怎樣一種人了,甚至于,讓劉文共都感到在使用一柄雙刃劍。
但是,眼瞧著在張寒秉政之后,漸顯興旺之象的北廷國,他又只能按下心頭的那點驚悸。此番宗藩大會,張寒也得以隨劉文共進京,途徑華州時,大搖大擺地還鄉省親,當年杖責他的知縣還在,被張寒狠狠地奚落一頓,至于曾經得罪過的鄉紳,更是備好禮物,誠惶誠恐地前來告罪、求饒。
至于大會達成的新約,在張寒看來,正可給北廷國的人口戰略更廣闊的空間與便利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