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五年,渤泥洲,朝暉城文萊。
這座坐落于渤泥洲北部的城市,乃是大漢帝國勾吳國都城,是當下渤泥洲內最大、最繁榮的城市,也是漢文明在渤泥洲內的傳播中心。
早在開寶中后期,漢人的足跡就已經遍布渤泥島沿海周遭,并建立了大小不等的貿易點,坤城就是最早的一批的漢人聚居點。
不過,那時帝國的經營重心在南北金洲與爪哇,對渤泥島只是簡單關照,因此漢人在渤泥洲上的發展,處于一種相對緩慢的態勢,對洲內土著邦國渤泥國很謹慎,往來頻繁的漢商常互贈禮物以維持關系,對土著的貪婪襲擊,也只有基本的捍衛抗擊,少有擴大事態。
隨著劉昀、劉淳、郭良平率海陸大軍南下,滅三佛齊,平定爪哇,世祖皇帝大封南洋,漢軍的艦船與軍隊也第一次大規模入侵渤泥島水陸軍萬余人。
在洲內漢商的配合下,迅速占領渤泥洲沿岸城鎮、據點,這就是一場軍事旅行,幾乎無難度可言,只在攻取渤泥都城的時候稍微遇到了些阻力,但漢軍強大的武力面前,其抵抗也如紙一般脆弱。
建國數百年的古國渤泥,就這樣以一種悲涼無奈的結局收場,國滅之后,整個渤泥洲就成為了大漢官軍商民的后花園了,自由通商,任意馳騁。
漢人對渤泥道開發程度的加快,也正是從渤泥國滅國之后開始,但是,這片地廣人稀的洲陸,武力征服容易,文明同化也不算難,最大的阻力,反而是一窮二白的開拓與建設。
到建隆五年,已經三十多年過去了,漢人對渤泥洲的探索,也基本只停留在沿海地區,而廣闊的陸地深處,大部分仍舊是處女地,河流所及也大部分被土著部落所占據。
即便如此,曾經的聚居點與交易場,也在漢人商民的主導下,形成了一個個沿海城市、鎮甸,當然避免不了來自渤泥國余孽以及不臣野蠻土著的襲擾,但面對這些威脅,都不需正規軍,漢人商民武裝就能對付。而相比之下,蚊蟲、疾病、瘴氣這些惡劣的自然生態,對漢族移民的威脅要大得多。
朝暉城,是在原渤泥國都的基礎上改造擴建而成,不管在漢人眼中渤泥洲是怎樣原始落后,但能夠成其邦國,作為都邑,其各方面的條件與基礎,總是要優于其他沿海鎮甸。
而從封國的角度來說,世祖皇帝與太宗皇帝對吳王劉暉都還是不錯的,畢竟這一片洲陸中,文明開發程度最高,也相對最成熟的一片土地,都給了他這一脈。
吳王一脈對渤泥洲的經營,始于雍熙四年,當年吳王劉暉因“公府弊案”被判圈禁一年,府中大權交與世子劉文渝,并交待其經營封地,以避朝中風波。
劉文渝當時便開始調措錢糧,征召人手,籌備出海事宜。以參軍鄭峙為首,組織起第一批“墾殖團”,人數在兩千人上下,其中涵蓋了公府扈從、仆傭、佃民、工匠以及從社會上征兆的水手、團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