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兵部尚書之任,并不只是軍政才干的問題,自世祖時期起形成的規矩,必須得考慮其身份,具體地講必須是行伍出身,后面又發展成必須是軍功貴族出身。
雖然只是長期以來朝廷上層權貴中之間形成的一種潛規則,并未清晰地總結成條例寫在漢制、會典中,但這種由上下達成共識的東西,很多時候反而比那些寫成條文的制度更具約束性。
而一直以來,不管朝廷上層政治斗爭如何激烈,范圍如何廣泛,但樞密使與兵部尚書二職,始終都由軍旅以及勛貴出身的大臣擔任,半個多世紀以來,從未改變過。
可以說,樞密院與兵部尚書就是大漢帝國軍功貴族階層的自留地,是他們在朝中話語權的保障,他們內部或許會發生你死我活的斗爭,但整體的利益也絕不容許被侵犯。并且,這樣的模式,也在特殊時期對帝國的穩定治安起到重要作用。
而劉文濟啟用張儉的行為,顯然是一種破壞潛規則的行為,必然會得罪勛貴階層,尤其引發那些仍舊在帝國軍隊中掌握著話語權的軍功貴族的不滿,也必將引起反彈。
劉文濟這個人,行事素來謹慎,也一向謀定而后動,他當然清楚所謂的潛規則,也明白任命張儉會引起的反響乃至反抗,但他依舊做了,做得異常堅決。
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了,加強自己對軍隊的控制權與影響力是一方面,主管全國軍隊后勤調度事宜的兵部,就是這樣一個在作用上不那么顯著,但極其要害的位置,對劉文濟來說也是一個不錯切入點。
當然,如果僅僅因為要掌握軍權,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劉文濟也實無必要把張儉抬出來。畢竟,通過對一些勛貴子弟的任用,以及他一直在默默有序提拔的庶族將領,同樣能做到。
根本原因在于,劉文濟對自世祖時代奠定的“文武相制”的格局,不滿意了。打破潛規則,對破壞者來說,舊有的規則有其不足之處、有其必破之處。
所謂文武相制,要的是一個平衡,文與武、貴族與庶族之間的平衡,然而實事求是地講,這個所謂的平衡,早就已經失衡了。
權與貴之間,從來沒有標準明確的界線,即便是世祖皇帝,一邊打造培養帝國柱石的軍功勛貴集團,另一方面又大力提拔庶族官僚以作制衡,然而,最終實現的平衡,還是靠著皇帝本身的權威與手段。
另一方面,帝國勛貴,在常年保持著對軍隊強大影響力的同時,其觸角早已觸及到帝國事務的方方面面,這種情況,世祖、太宗能夠壓制住,康宗是不在意,等到劉文濟,在帝位日益鞏固,羽翼已然豐滿的情況下,他決定動手做些改變。
張儉這個文人夏官的任命,就可以看作一種試探,而這份試探,在任命前后,都引起了堪稱激烈的反彈。劉文濟對楊氏的格外恩寵,也未嘗不是這種反彈帶來的壓力,他也需要籠絡一部分軍事權貴家族,以安撫勛貴內部的不滿情緒
如果說太宗皇帝在治政改革過程中的顧慮,多來自于他的謹慎與包容,那么劉文濟的諸多顧慮與忌憚,那就是他實在沒辦法,現實條件就是如此。
就在建隆五年秋,劉文濟下詔,立樞密使楊延朗孫女楊偲為皇后劉文濟的原配李皇后于建隆四年冬病逝,于是,楊家出了兩個皇后康宗的皇后乃楊延昭之女,楊氏家族之顯赫,當世無匹。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