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六年的大漢帝國,隨著政治的持續穩定,腐弊怠誤的深入糾正,伴隨經濟民生的進一步恢復發展,已愈見盛世之象,“勵精圖治、直追雍熙”,已經是宣慰司直接唱起的口號了。
而隨著海內外封國同樣快速的發展,大漢帝國的各項軍政活動中,與封國的交流也日益凸顯重要,而帝國中樞與封國的“正常化”來往情況下,雙方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交流反而更加緊密了。
整個建隆六年,從大漢帝國的范圍內來看,一共發生了三樁大事,并且兩樁都與封國有關,還是安西、安東這兩個最強大的封國。
安西那邊,在經過劉旻死后持續數年的試探、糾纏、角力后,中亞漢文明與ys文明之間再度爆發了一場大戰,一場帶有決戰性質的大戰。
這一次,參戰雙方就“純粹”多了,漢方就是安西王朝,ys一方則為伽色尼王朝雜以始終沖鋒在前的圣戰者。從文明的角度,這是兩大帝國又一次矛盾的總爆發,從中西亞格局來看,這是安西王朝與伽色尼王朝之間的爭霸之戰,誰勝,誰就將中西亞地區的唯一霸主。
而這樣一場決定中西亞歷史走向的大戰,其動靜是小不了的,雖然只是安西與伽色尼雙方之間的單挑擂臺,但動兵規模卻是歷次“漢伊大戰”之最。
伽色尼蘇丹馬哈茂德,喲毋庸置疑是當前ys世界最優秀的君主,在父、祖兩代經營的基礎上,生生將伽色尼這個年輕的王朝,從荒僻、貧瘠的阿富汗山地帶出來,南征印度,西取波斯,向北則力敵漢帝國的中亞封國。
除了沒有兵進巴格達,將哈里發置于掌控,馬哈茂德以及他的伽色尼王朝,就和以往阿拔斯帝國下眾多王朝強盛時期干的事情一樣。
而唯一的不同,或者說最受ys世界歌頌與崇拜的地方在于,他在抵御來自東方的強悍漢帝國的入侵上,做出了突出貢獻。
雖然在雍熙1112年的“五次大戰”中,以聯軍的慘敗而告終,但漢人也沒能討得了好,同樣損失巨大,若沒有當年慘烈的流血犧牲,又何來ys世界近二十年的“和平”。
否則,以劉旻那位“中亞天王”的貪婪與強悍,入侵ys文明的大本營,飲馬兩河,兵臨巴格達都未必沒有可能。他又豈能在長達十數年的時間內,專心圖治,停止西征,將精力都放在安西國內部問題的整頓解決上。
和劉旻、劉曄兄弟一樣,馬哈茂德也是一個馬上君主,他的生涯基本都與戰爭結緣,從繼位伊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雖不乏文治上的建樹,但由他統治伽色尼王朝,事實上就是一個軍事王朝,在漢文明挺進中亞的大背景下,則加劇了這種趨勢。
在馬哈茂德統治的近三十年間,他也建立無數功勛,收獲了無數榮耀,除了對富庶的波斯地區的占領,對北印度地區的征服也是其勝利王冠上閃耀的點綴。
到建隆六年之前,馬哈茂德已經十四次南征印度,幾乎將整個北印度地區置于王朝統治下,為ys文明在南亞次大陸的擴張,做著最堅實的貢獻。
過去的二三十年,印度天竺地區的那些王朝、邦國們,則面臨著空前的生存壓力,一方面是北方伽色尼王朝動不動就進行的南征,一方面則漢族商民在南部沿海地區越日益的不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