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惟昌自無需多說,折氏嫡傳后裔,正值壯年,老將曹克明則是百丈伯曹光實之侄,是一個久經沙場且臨陣指揮應對能力很強的將領,即便年逾花甲,亦能引刀控弦,常年坐鎮廣西。
一直以來,在很多帝國臣僚眼中,曹瑋能夠躋身高位,成為樞密院的“常務副樞密使”,都是靠著履歷以及家世,在其軍事生涯中,雖然參與了幾次對內部叛亂的平定,但實在沒有多少能夠拿出來服眾的成績。
當然,這一點實則是和平帝國體系下所有軍隊將帥的通病,出身、履歷與資歷是其晉升最主要的依據,畢竟不像老一輩的將帥,幾乎每個人都能拿出赫赫戰功來。只不過,由于曹瑋身居高位,這一點被更多地放大罷了。
因此,西南之行,不只對漢帝國來說是一件攸關統治的大事,于曹瑋本身而言,也是一場證明之戰。而這樣的機會,竟然到他人生暮年,才真正迎來,建隆十年的曹瑋,已經五十五歲了
戰爭才是將士最好的學堂,也是最高效的練兵場,在西南平叛的過程中,一批年輕的將領也慢慢冒頭的,比如家世顯赫的楊文廣楊延昭幼子、田思勰田仁朗之孫、馬長議馬仁瑀之孫等。
顯然,不管皇帝對軍功勛貴有多少忌憚以及由此引發的打擊、壓制,真到國家有難,在選兵派將上,仍舊不可避免地向其傾斜。
這其中固然有劉文濟安撫勛貴們的用意在,但迫于勛貴對軍隊那浸透到骨子的影響力,也是重要因素。而滇黔之亂,一定程度上,對勛貴們是有好處的,至少讓他們揚眉吐氣,痛快地翻了一次身
戰爭期間,可沒有人再敢明目張膽地打壓限制,在大局方面,劉文濟也不允許拖后腿的人與異議
當然,勛貴之外,還是有寒門精英籍此崛起的,比如鼎鼎大名的狄青,他在曹克明麾下,先是隨其平定廣西的騷亂,由于作戰勇猛,被巡軍的曹克明發覺,連提兩級,成為一名下級小軍官。
后進軍云南,攻擊最寧州這個首倡叛逆的亂賊聚集之所,手底下有人了,表現則更為出色,不只勇猛敢戰,更懂得用謀略,察形勢,見長短,最終親自拿下阿月部土司之首級,徹底讓曹克明另眼相看。
之后的狄青,便一發不可收拾了,才二十出頭的他,逐漸成為曹克明手下最鋒利的一把尖刀,往往刺向那些難纏、難打之逆賊叛部。
平亂之前,狄青還只是一個不名一文的大頭兵,亂事平定之后,已經是招討東路軍下屬一路軍指揮使,成為一名戰功出色的中級將領,并在回朝獻捷將領名單之列,得以登殿堂,見天子
當然,似狄青這樣的經歷,即便在皇帝有意提拔重視寒門將領的政治傾向下,依舊是傳奇中的傳奇,破格中的破格。
而他能走到那一步,也不只曹克明一個伯樂。狄青十六歲從軍,用了三年時間,方才成為一名什長,后被時任汾州兵馬指揮使的藥宜祿祖上乃是乾佑早期方鎮汾國公藥元福舉薦進京入禁軍侍衛司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