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總不能說他王生是勝過王戎的。
要是這樣說的話,那就是把王戎給得罪了。
楊珍當然是聰明人,他一眼便看出了王生的目的。
但是他臉上卻是沒有氣餒之色,反而是嘴角微微勾起。
“司徒當然是天下文人泰斗,但是廣元侯畢竟年輕,又是出了名的有奇思,更是寫下了登高詩賦,這作詩作賦的能力,絕對是有的。”
楊珍倒也是人精,首先將王戎夸到天上去,之后說出來的話,即便是有些得罪王戎,王戎恐怕也是不會在意的。
之后,再捧殺王生,將王生捧得高高的,以至于若是王生不當場作出詩賦出來,就是沽名釣譽之輩。
論起嘴炮來,世家向來是不差的。
“不如這般,閣下先賦詩一首,之后,本侯再來,如何”
王生笑瞇瞇的看著楊珍。
見到王生這副表情,楊珍自然是心中有一種不妙的感覺,但是仔細一想,他又是想不出這不妙的感覺到底出在哪里。
他今日來渭水莊園,原本就是為了討好太后的,做詩賦,那自然也是要的了。
若是能討好太后,以太后的能量,他弘農楊氏未來的前途說不定會更好。
“也罷。”
在來之前,楊珍早就已經準備好詩賦了。
“滄桑變幻人不老,
福蔭后輩永安康,
人間天倫闔家興,
只愿年年擺壽堂。”
這個壽詩看起來更像是打油詩,但是祝福卻是極好的。
便是不懂詩賦如謝臺,見到楊珍這詩賦時,眼睛也是微微亮了起來了。
“好詩好詩,若是給太后這首祝壽詩,她定然開懷,并賜下珍寶。”
謝臺稱贊,其他世家的人也紛紛出言稱贊。
楊珍的這首詩賦,雖然算不上太好,但是這樣的立意卻是極好的。
若是給太后,太后定然是十分滿意的。
而王生則是在一邊嗤之以鼻。
不是說楊珍的這首詩不好,而是今日的主題,原本就偏了。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上層統治集團已經出現了原始形態的祝壽活動。
詩經中所用“萬壽無疆”“南山之壽”這樣的頌句,在今天的祝壽活動中仍十分常見。
民間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美德,給老人祝壽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
年高齡長者為壽,莊子說“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古人有“六十為壽,七十為叟,八十為耄,九十為耋,百歲為星”之稱。
祝壽多從60歲開始,習慣以虛歲計算,且老人的父母均已過世。
開始做壽后,不能間斷,以示長壽祝壽重視整數,如60、70、80等,逢十則要大慶。
尤為重視80大壽,隆重慶祝老人高齡祝壽有“慶九不慶十”之說。
如老人過60歲壽辰,并不是整60歲才做壽,而是59歲,“九”取長久之意,認為九是最尊,最大的數字,希望老人從做壽開始越活越長久祝壽時,一般定于生日之日,要設壽堂,向被慶賀的長輩老人送“壽禮”,還要舉行一定的拜壽儀式,參加壽宴等等。
壽宴
六十歲始,然而現在的太后,估計正值虎狼之年,最多不超過四十歲。
一個四十歲的人,卻有一群人給她張羅壽宴。
便也是這個謝臺什么都不懂,才有臉開下去,而世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利用太后,對此也是視而不見。
若是這個壽宴真的開了,那最后尷尬的,肯定是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