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院士搖了搖頭,點評道:“你這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西醫原本就因為這點被人詬病,可不能再這樣做!”
這名男生羞愧。那名主治醫生也羞愧,事實上,他們就是這樣想的。根本找不到原因,不妨先去呼吸內科將咳嗽痰多解決了再說。
又有幾人發表看法,有說應該去腎臟內科檢查的,有說應該直接開腹探查的,等等,陳院士都不置可否。
見到大家為難的表情,陳院士心道,莫非這個病例,對他們來說,太難了?一想,確實是啊。這種病例,沒有很豐富經驗的醫生很難找到正確的病因,至少也應該由副主任醫師來診斷才是。
那名主治醫生自己沒搞定,也沒上報,見到病人情況略微好轉,又有咳嗽之類并發癥,就想轉到呼吸內科,簡直是胡鬧。事后,得找鄧主任說說。
鄧主任,就是心胸外科的科室主任。陳院士雖然不在這里擔任行政崗位,但是其地位遠遠在科室主任之上。即便是院長見了,也要作弟子禮。
林夕想了想,就發表自己的看法:“回顧其既往的檢查結果,有一張CT報告提示,患者心包膜增厚,我認為,應該考慮縮窄性心包炎。”
當即,就有人不屑,冷笑一聲道:“你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縮窄性心包炎?這名患者有縮窄性心包炎所具有的頸部血管征等典型性征象嗎?
有人立即附和,道:“就是。回顧病人的既往病史,其主要表現為右心功能不全的癥狀和體征,包括呼吸急促、胸腔積液、腹水、心包積液和雙下肢水腫,這些對縮窄性心包炎來說,都是非特異性的,你憑什么就認為是縮窄性心包炎呢?診斷病人,可不能靠胡猜啊!”
有不少人便笑了,覺得林夕不自量力,先前靠運氣蒙對了兩個,就以為自己很厲害了?論理論知識,比起我們來,你還差得遠呢!
面對這些研究生們的嘲笑與挑釁,林夕怡然不懼,反而提高了聲音,侃侃而道:“不錯,確實非特異性。但是,據文獻資料統計,在確診的縮窄性心包炎患者中,氣短、頸靜脈怒張、雙下肢水腫及腹腔積液分別占24.7%、89%、89%和62%。”
林夕說到這里的時候,那名留長頭發,很有藝術氣息的男生就詫異地看了他一眼,咋地?東施效顰?我可是文獻量很豐富的,你能和我比?
不過,林夕說出這么準確的數字,博聞強記,倒有點令人刮目相看。
林夕懶得理會旁人詫異的目光,繼續道:“由此可見,并不排除縮窄性心包炎。再說,胸部CT對心包膜增厚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據文獻表明,72%的縮窄性心包炎患者在胸部CT下可以發現心包膜增厚。在CT下,當心包膜厚度大于3~4mm時,其診斷縮窄性心包炎的敏感性為83%~91%,特異度為100%。在所有確診患者中,其心包膜厚度在CT下均大于3mm。在該病例中,心包膜的厚度在CT圖像上大于4.5mm,在病理組織標本中厚度達6mm,這對診斷縮窄性心包炎是非常必要的!單憑這一點,我就覺得,縮窄性心包炎的可能性極大,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檢查!”
其他人頓時沉默。實在是,林夕這一口氣說下來,那股自信的氣勢,竟然震懾住他們了!
他們以為林夕理論知識薄弱,唯一的長處就是已經進入醫院臨床工作,可能一線的經驗比他們稍微強那么一點點,但是,哪里想到,林夕能說出這么多“據文獻表明”。
雖然這些文獻,不知道是什么文獻,但是沒見陳院士連連點頭嗎?他們不知道,陳院士肯定知道這些數據都是言之有據的,要不然,依著陳院士的性子,你要是胡編亂造,信口開河,罵不死你!真當陳院士不會罵人嗎?
陳院士是平時不罵人,很少罵人,但是一旦罵起人來,一般的人還真擋不住。曾經,他們就見過,一個弄虛作假的學長被陳院士罵得狗血淋頭,還當眾將他從課題組給開革了出去。
其實,林夕雖然僅僅是本科畢業,但是他大學五年,沒有跳級,而是扎扎實實打基礎,在圖書館里遍閱醫書,還查閱各種醫學期刊,國內外文獻,理論知識其實遠比在場的這些研究生要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