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二十四日,在珠峰集結完畢的登山隊,制定了征服世界之巔的計劃。根據國內外高峰探險的經驗,他們決定正式突擊頂峰前,先進行三次適應性行軍。
第一次行軍從海拔5120米的大本營出發,達到海拔6400米的位置,然后返回大本營修正。
第二次行軍從大本營上到海拔7600米的高度,同時打通攀登朱峰的第一道關卡——北坳路線,然后返回大本營。
第三次行軍從大本營攀登到海拔8300米,偵查突擊頂峰的路線并建立突擊主峰營地。如果條件成熟可直接登頂!
計劃出臺的第二天,天公作美適宜攀登。
浩浩蕩蕩的登山隊全體成員開始向珠穆朗瑪峰挺近。
風淋雪漓的山峰上,一個個被厚厚的登山服包裹看不出面目的年輕人們,如同一個由二百多個個體組成的長條形生物,踏著冰川的積石,越過布滿冰雪的裂縫,穿過不時發生雪崩的冰塔區。
那是一副壯闊的場面,壯闊到在大自然中,人類哪怕是以整體而存在,都顯得無比渺小。
那是一副恢弘的場面,恢弘到即使自然如此的巍峨,依然抵擋不住人類的探索與攀登之志!
很快,隊員們安全的抵達到了海拔6400米的山腰。在扎營休息了一夜之后,登山大部隊開始返回大本營。
只有副隊長許競帶領的偵察小組繼續攀登,他們要提前為隊員們打通攀登朱峰的第一道難關——北坳。
珠峰的北坳頂部,海拔7007米,坡度平均在五十六度,個別地段近乎垂直。
那是人類光是看著就能感到腳軟的高度,那是只有尋常人在萬念俱灰時,才會涉足的坡度。
但畫面中無比險峻的地方,卻是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必經之地。
彌漫的風雪之中,偵查小組排出萬難,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終于在天黑之前登上了北坳的頂端。
所有帶著面罩和護目鏡,全身只露出了被風雪吹裂的鼻梁的隊員們喘著粗氣。
沒有歡呼,沒有雀躍。
精疲力盡的小組成員們不知道,在這一刻他們已經創造了登山界的新歷史和新記錄。
隨著偵察小組的打通了北坳路線,第二次適應行軍勝利完成。
隨后,四月二十五日,55名登山隊員開始了第三次行軍。
當他們經過北坳不久,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便籠罩了這片冰封千萬年之久的山峰。
彌漫的大雪伴隨著十級的強風將天地之間的一切籠罩。
灰蒙蒙的天空之下,登山隊只能就地修整,等待風雪過境再次向頂峰沖擊。
可是珠峰上的風雪和低溫,就像是刁婦的壞脾氣一般,交替降臨且綿延不絕。
時間不等人,在失去了和大本營的通訊之后,隊長史占春下達了一個破釜沉舟時的決定。
既然下不去,那就向上!
在徹骨的冰寒之下,登山隊的五十五名壯士,收拾起了行囊。
所有的目光,都匯聚到了那已經肉眼可見的珠峰之巔。
但是自然的威勢,勢必讓這一次的沖鋒之路,布滿險阻。
頂著暴風雪過后來臨的低溫和隨時可能發生的坍塌側滑,突擊隊開始向更高跋涉。
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很快就發生了減員——水文研究員楊占義因體溫過低而昏迷休克,氣象專員孫德勝也因肺水腫而呼吸衰竭相繼犧牲。
更加要命的是在攀登一個坡峰之時,因暴風雪引發的雪層結構變化發生了山體冰層坍塌,突擊隊的靈魂人物,隊長史占春不甚跌落渾身多處骨折。
而除了這些之外,因為裝備的簡陋,55人之中有四十多人先后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凍傷。
面對這來自珠峰接二連三的警告和威懾,中國登山隊,并未屈服。
默默的埋葬犧牲的同志,留下人輕傷的照顧重傷的,余下能夠行動的人拿起了冰鎬和行囊,抬起了他們的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