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目光所向,仍然只有一處。
峰,頂!
就這樣,一路的攀登,一路的犧牲,在經過了漫長的三天兩夜之后,五十五人的小隊,就只剩下了四人。
可就是這四個人,在裝備奇缺氧氣用光的情況下攀登到了8500米的地方,并在這里建立了最后的突擊營地!
第三次行軍,超額完成了預定計劃。
但是整個行動的成功卻是以兩人犧牲,全隊三十四個骨干成員受到了嚴重凍傷,隊長史占春更是因為重傷換來的。
嚴重減員的殘酷現實,引起了登山隊的不安。偏偏此時珠峰的天氣也又生變故,天空聚集了濃厚的烏云,地面上刮起了如刀割般的烈風——這意味著,適宜攀登的窗口期馬上就要結束。
正當眾人陷入沮喪焦急的情緒之中時,一封來自北京的電報和一份報紙剪報,送到了登山隊的總指揮面前。
電報很短,只有十個字——不惜代價,務必登頂!
但是剪報很長。
那份洋洋灑灑的剪報,只說了一件事情;中尼劃界爭端。
當時,中尼雙方關于珠峰的歸屬問題存在很大的爭議。談判期間,中方提出了平分珠峰南尼北中的方案。
但是面對這個提議,負責談判的尼方官員只淡淡的說了一句話:貴國都沒爬上過珠峰,憑什么分一半?
前有蘇聯袖手旁觀,后又印堵尼泊爾虎視眈眈。這樣的背景下,登山隊員們肩負的早已經是一項莊嚴的國家使命。
捧著那一封沉甸甸的電報,和那一份滿是屈辱與悲憤的報紙,登山隊所有活下來的人,默默的攥緊了拳頭。
珠峰,我們必須登上去!
很快,帶著必勝決心的登山隊員們,等到了當年最后一次適合攀登的機會。
無月二十四日。
由副隊長許競帶領的突擊組,登上了此前由他親手建立的8500米突擊營地。
當眾人整理好裝備正準備向峰頂沖擊之時,卻再次發生了意外。僅僅走出了帳篷十米,許競就因為體力不支倒下了。
看著許競那喪失了意識,滿是凍瘡卻仍然掩蓋不住憂慮的臉,組員王富洲握緊了他的手掌,臨危受命接替了突擊組長。
帶著經驗豐富的登山隊員劉連滿,藏族隊員貢布,以及運輸隊員屈銀華,繼續沖擊通往珠峰最后的一道難關——第二臺階!
面對第二臺階最上部四米多高巖壁,隊員們盡力嘗試了一次又一次。但是每一次,都因巖壁的陡峭跌回了原地。
這是珠峰為了抵御凡人,設立下的最惡毒的路障。
它的惡毒,在于讓你眼睜睜的看著勝利就在面前,卻不可得之!
它的惡毒,在于提醒著每一個敢稱征服的凡人;你們,在自然之前如蚍蜉一般渺小!
冰冷的珠峰不知道,在中華民族的面前,困難永遠都不是用來逃避的。
它的存在只有一個意義,那就是......
讓這個民族,以及這個民族中無數個心懷信念的個體超脫平凡,跨越過去!
面對陡峭的巖壁,劉連滿默默的站在了巖壁之前。在加入登山隊之前,他是一名消防員。
在消防生涯里,他學過一種越障方法——人梯!
是的,人梯。
既然沒有天梯,人的血肉之軀,便是通往非凡的基石。
他蹲了下去,讓三個看著自己愣神的隊友們踩著自己,向上繼續沖鋒。
很快,一個由三人組成的人梯,掛在了第二階梯的峭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