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還沒結束,孫策“義利宜公私兼顧”、“公不可害私”的態度就不徑而走,在吳縣城內外掀起了軒然大波。
不少人暗地里松了一口氣,尤其是那些發了大財的海商。
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兩年江東太平無事,工商業高速發展,不少人發了財,財富的積累速度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偏偏孫策缺錢,去年年末,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結果出爐,因為戰事支出太大,五年計劃的帳面不太好看。今年可能由守轉攻,開支會進一步增加,不少人擔心歷史上漢武帝一朝的局面重現,孫策為了彌補財政不足,會對他們下手。
浮屠道這么受歡迎,本質上就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體現。求神拜佛就是缺乏安全感,只能寄希望于虛無縹緲的神仙菩薩。現在孫策明確公私兼顧,不會因公害私,以大欺小,他們的擔心放下了一大半。
很快,計相虞翻又召集海商會的成員開會,明確了目前的稅制不會調整,但是會加強緝查,凡是偷稅漏稅、走私偷運,甚至資敵,一旦發現,有一個處理一個,會讓他死得很難看。
說這句話時,虞翻聲色俱厲,殺氣騰騰,人群中有人駭然變色,附近的人則露出鄙夷之色,甚至有些幸災樂禍。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有人貪得無厭,其他人雖不至于舉報他,卻也樂見他們自食其果。
有了孫策和虞翻的雙重承諾,吳縣甚至整個江東的暗流迅速穩定下來。從四方趕來的各郡縣世家、豪強互相慶祝,安心參與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籌備大會,獻計獻策。
在陸康等人的推波助瀾下,嚴浮調受挫,信奉浮屠道必須苦行的消息迅速傳了出去,一時間全城嘩然,尤其是諸家捐獻的財物被扣押后。絕大多數人信浮屠道只是好奇,或者是覺得時尚,對浮屠經義感興趣的只是一部分讀書人。當作學問研究沒什么問題,讓他們托缽行乞,苦行修道,這根本不可能。
浮屠道的聲勢急轉直下,再也沒人請嚴浮調去講法論道。嚴浮調想來想去,決定派人去洛陽白馬寺請支謙來共商大事。論浮屠經義,他遠遠不如支謙,面對孫策時也沒什么底氣。支謙通曉梵文,學問非他能及,也許能和孫策交流一般。實在不行,去天竺求法也是一個選擇。孫策沒有禁止浮屠道,并且承認浮屠道有過人之處,至少還有機會。
浮屠道受挫,開心的不僅是儒門,太平道、天師道也幸災樂禍。
很快,王稚趕到大雷山求見。
站在大營外,聽著大營里操練的將士整齊雄壯的吶喊聲,王稚有些隱隱的不安。
他在江東滯留了幾個月,游歷多地,與于吉、嚴浮調都有過交流,知道孫策不好糊弄,所以他求見孫策不打算論道,只想問問合作。天師道與劉焉、曹操都有合作,現在更是擔任了阻擊黃忠部進攻漢中的主力,如果吳軍攻占了益州,將如何對待天師道,這是他現在最關心的問題。
吳王遲遲沒有接見他,這不是一個好兆頭。
他原本對嚴浮調受挫很開心,現在想想,自己這待遇還不如嚴浮調呢。嚴浮調見吳王時至少沒等這么久,還是吳王太后專門派人通知的。相比之下,道門對權貴的吸引力的確不夠。
如何才能吳王讓對天師道另眼相看?王稚一籌莫展。
就在王稚等得心焦的時候,大營里快步走出一個年輕人,四下看了一眼,便向王稚走了過來。王稚心一喜,從服飾來看,這年輕人應該是吳王身邊的侍從,應該是吳王派人來傳他進營了。
王稚挺直身體,又整理了一下服飾,深吸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