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毗放心了。沒往來沒關系,就怕有仇,關羽可不是什么善人。如果有什么瓜葛,要事先做些準備,免得將來麻煩。他隨著以閑聊的口吻把吳國對世家、豪強的態度解說了一遍,主要是辟謠,傳言難免失真,尤其是在有心人故意混淆是非的情況下。不管是之前賈詡主政,還是后來趙昂主政,對吳國新政都是有保留的,河東人了解真實情況的機會并不多。
聽完辛毗的解釋,柳孚也明白了辛毗的底線。人可以放,家產也可以歸還,但是耕地必須充公,只不過并非趕盡殺絕,收回耕地只是為了避免兼并,保證糧食的供應,世家、豪強還可以憑經營工商掙錢,吳王曾向冀州世家保證過,五年之內,財產如果沒有增長,缺額的部分由他補足。
有了這樣的保證,還有什么好擔心的?河東有鹽有鐵,發財很容易的。柳孚隨即表示擁護新政,愿意獻出耕地,并愿意向其他家族轉達吳國新政,轉達魯督和辛軍師的善意。如果可能,他愿意去勸降賈逵。
辛毗當即表示,歡迎河東豪杰棄暗投明,共建太平。
柳孚心滿意足,帶著辛毗的親筆信,直奔臨汾而去。
臨行之前,柳孚對辛毗說,裴家新增血仇,暫時不宜勸降,況且裴潛的父親裴茂滯留長安未歸,二弟裴俊在益州,擺明了就是多方下注,現在勸裴潛投降比較難。等打敗劉備,裴潛沒有了選擇,不降也得降。就眼前而言,其他家族更容易勸說,也能直接影響劉備的決定。劉備的步卒主力損失大半,必然要依賴其他家族的部曲補充,而這些家族大多是河東南部各縣的,如今臨汾以南失守,他們的產業受損,正是動搖之際,只要消除他們的擔心,棄暗投明是必然選擇。
河東人和劉備沒有任何交情,之所以出現今天這個局面都是司馬懿從中蠱惑,裴潛、衛覬或是投機,或是報怨,其他家族受其愚弄裹挾,并非心甘情愿。形勢如此,他們再不清楚就遲了。
辛毗接受了柳孚的建議,讓他先去臨汾見柳元等人,行釜底抽薪之計,瓦解劉備士氣和兵力。
柳孚趕到臨汾,首先見了兄長柳元,把與辛毗談成的條件一說,柳元當時就答應了。董亭一戰,他死里逃生,見識了吳軍的戰斗力,已經對劉備沒什么信心,只是擔心像衛家一樣被洗劫一空,這才沒有下決心投降。如今聽說可以保留耕地以后的所有家產,以后還有機會參與鹽鐵經營,心花怒放,恨不得立刻跑到辛毗面前投降。
柳元對柳孚說,你放心,從現在開始,我柳家不會再為劉備賣命。不過我們也不能空著手投降,總得立點功,我覺得臨汾不錯。我想辦法回臨汾休整,到時候配合魯督取臨汾,算是將功贖罪。
柳孚讓柳元去聯絡其他人,自己趕去前軍找賈逵。
劉備接到裴潛的書信,又急又氣,卻不能漠視。惹怒了裴潛,他就無法在河東立足了,甚至可能出不了河東。
正因為如此,他明知是衛覬通風報信,卻不能說什么,只能裝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