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引鐘繇入殿,相對落座,有人奉上茶水點心。孫策與鐘繇談笑風生,詢問在襄陽和零陵的事,然后又問起鐘繇這幾天對建業城的印象。
鐘繇贊不絕口。
這幾天游覽下來,他對建業城的印象是真的好,別的不說,城市布局就讓人耳目一清,充分體現了以民為天的原則,很多做法都是從方便百姓入手。雖然增加了管理的難度,百姓卻得了實惠,工商業所受的影響最為明顯。沒有了市籍的限制,城中百姓謀生的手段豐富多樣,哪怕沒有本錢,只要有一技之長,臨街擺個小攤,辛苦一些,也能養活自己。
這一點,對那些游學的士子最為友好。從外地來的士子,在本地未必有親友,又不肯低頭向人求告,沿街擺個小攤,為人代寫書信,便能賺到食宿錢,完成自己的游歷。鐘繇這幾天看到了不少這樣的例子,非常欣賞。
“百姓但凡不懶,總能自食其力,看似簡單,能做到的人卻不多。僅此一點,大王便可稱仁君。”
孫策擺擺手。“公過獎,孤很是慚愧。百姓自食其力,辛苦謀生,孤何功之有?受百姓供養,為百姓提供保護、服務,這是你我君臣之本份,爾俸爾祿,皆是民脂民膏嘛。不過,有些人并不這么認為,總覺得自己讀了幾句詩書,就天生高人一等,吃著民脂民膏還不滿足,非要敲骨吸髓,實在讓人心寒。”
孫策拍拍案上的文書,感慨不己。“公這份簡汰百官的計劃來得正是時候。以前都是各州刺史自行其事,如今有御史大夫,可以統一行動了。”
鐘繇聽了,后背又冒出了細汗。他知道,自己這份計劃一旦實施,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哭。御史大夫豈是好做的,這都是得罪人的事啊。
孫策和鐘繇談了半天,不僅討論了鐘繇的計劃,還談了一些構想。他打算對御史大夫的職能進行一些調整,明確職能,對以前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進行劃分。御史大夫原本是丞相之副,后來改名司空,主水土,其執法職能則歸御史中丞。如今恢復御史大夫的名稱,其職能也要重新化分。
孫策的打算是御史大夫主執法,不再兼管民政。用鐘繇就是因為鐘家本是研究律令之學的,他希望鐘繇能發揮他的長處,將這一塊的責任挑起來,和諸州刺史一起,把這件事做細做實。高柔、伊籍等人可以提供一些幫助。他們名望不如鐘繇,學養也不夠,居中主持這件事顯得份量不夠,但他們也是學律令出身,又有實踐經驗,能夠助鐘繇一臂之力。
聽了孫策的設想,鐘繇才知道自己要擔負的責任遠比他之前想象的要大。孫策用他,肯定有借他之手清理汝潁系的打算,但更重要的是他要借助他的學養和名望,推動官制改革,強化以法制國的理念。這件事做好了,他可以流芳百世,做不好,他會遺臭萬年,而且臭的可能性更大。
儒法雖有融合之勢,但儒生對法家的偏見由來已久。孫策已經在打壓儒術,如今又要提倡法術,很容易被人引申為暴政。可想而知,不管他的方案怎么做,都會引來一大群儒生的攻擊。
這個瓜,可不怎么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