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張儉張元節嗎?”
“聽過,聽過。”樓麓連連點頭。“他是北疆最有名的漢人先生,聽說他在中原也很有名,我曾經想拜他為師,可惜無緣相見。”
“現在還想拜他為師嗎?”
樓麓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他還活著?當年在北疆的時候,他就是個老人了。”
“不僅活著,還活得好好的,估計再活十幾年,做個百歲壽星都沒問題。”
“哇哦”樓麓忍不住驚嘆。“那豈不是成了仙人?”
“差不多吧,想拜他為師嗎?”
“想,太想了。如果他愿意去北疆,我就在黑山為他修一座學宮。如果他不愿意去北疆,那我就每年從北疆趕來,向他學習。”
孫策舉起手,輕輕拍了拍。須發皆白、面色紅潤的張儉從一旁走了出來,邁著方步,不緊不慢地走到孫策面前,拱手施禮,又與張纮、沈友見禮,最后才向樓麓行了一禮。
“少帥穿上這身衣冠,簡直與我華夏兒郎無異。”
樓麓已經看傻了,張開雙臂,看著張儉,一動也不動。過了半晌,他才反應過來,連忙跪倒在地,雙手抱著張儉的腿,親吻張儉的腳,起身時,已經是淚流滿面。
“久聞先生大名,沒想到此生還有機會相見。我……我實在是太高興了。”
樓麓行此大禮,張儉有些不安,轉頭看看孫策。
孫策含笑點頭。他早就知道張儉去過北疆,有些名聲,也聽沈友、龐統匯報過,樓麓對張儉印象頗深,念念不忘,這才特意將張儉請了來。化胡為夏,不僅需要武力,需要制度,更需要文化和人格的魅力。黨人的某些作派很得胡人崇拜,讓張儉做樓麓的老師,樹立一個榜樣,對北疆穩定有好處。
張儉年近九十,原本是不愿意參與世事,只想安渡晚年。可是聽說這是化胡為夏的重要舉措,他欣然從命,甚至有些舍我其誰的豪邁。能在人生的最后階段做如此重要的事,他非常興奮。
孫策挑選了一個好日子,為樓麓舉行拜師禮。趁熱打鐵,孫策又請張儉選一些志同道合的讀書人,打算將他們安排到安北都護府,做為教化胡人的中堅力量。
他提出一個設想,打散胡人的部落制度后,封原部落首領為官,實行半自治的制度。各自治區以胡人為主官,配以中原人擔任副職,分管兵馬、民政、教育,爭取用一代人的時間完成初步的轉化。這么做,一方面可以維護部落首領的既得利益,以免引起激烈的反抗,一方面加強對胡人的教化,將他們納入中原的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