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微微蹙眉。“以仲謀之見,該當如何?”
“留沈彌在營,充作俘虜苦力,將來破蜀之后,再議其去向便是。被俘而未降,曹操自然沒有殺他家人的道理,否則誰還愿為他作戰呢?”
孫策稍作思索,點頭稱是,便命人將沈彌帶去俘虜營關押,隨即又命孫權去休息、洗漱,準備議事,商量下一階段的戰事。
孫權躬身領命,退了出去。
孫策和沮授、郭嘉交換了一個眼色,苦笑著搖了搖頭。
攻克江南小城,證明了樓船載大型拋石機和重弩的不可替代,接下來的戰斗必然要倚重這些利器。
經過商議,孫策決定先攻秭歸。
秭歸就在盆地之中,適合駐軍,也有展開兵力的空間,附近的耕地也能解決一部分軍糧供應,減少后勤補給的壓力。拿下秭歸城,截斷上游,丹陽城、夔城就無援可盼,而他們擁有的戰船又無法與吳軍搞衡,只能龜縮在溪谷中,不敢入江,投降是遲早的事。
可是攻克秭歸的代價不小。
江南小城周長只有二百一十步,秭歸城卻有二里,僅從面積講就大近十倍,城中的兵力也非沈彌麾下那五百多益州來的將士可比,城中文布、鄧凱等人的數千部下都是附近的夷人,熟悉地形,也有戰斗的強烈動機。在吳蜀雙方對峙的這十年中,吳蜀不斷交換控制權,城中大族卻一直沒變,他們才是真正的主人。
保護秭歸,就是保護他們自己的利益。
被吳軍的拋石機蹂躪過一波后,文布也曾派人出城議降,但條件是保證他們的利益,還要像蜀王一樣封他們為侯,從政治上承認他們的特權。
孫策當然不可能答應,直接派人把使者轟了回去,讓他轉告文布、鄧凱等人。攻城之前投降,饒你們不死,否則就等著族誅。
孫策清楚,這么做,固然可能震住文布等人,同樣也有可能逼著他們負隅頑抗。不過他本來也沒指望速勝,更沒打算與這些大族妥協,自然也沒什么好擔心的。
不出所料,文布等人沒有再回復,城上卻加緊了工事修筑,只剩下一半的城樓被徹底拆掉,用于加固城墻。也不知道什么人給文布出的主意,他居然在城頭修起了拒馬。拒馬雖然不能完全阻擋箭矢,卻能對步卒的進攻造成不少障礙。
從瞭望臺上看到這一切,孫策命人繪成圖紙,讓眾將思考破解之法。
有人提出用拋石機拋擲鐵丸,砸碎這些拒馬。方案聽似可行,可是經過簡單測試,卻發現代價極高,要想打開足夠步卒進攻的通道,至少需要上萬枚鐵丸。且不說滿地的鐵丸將對進攻的步卒造成多大的影響,也不說吳軍有沒有這么多鐵丸,僅是將這些鐵丸運到陣前就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
一枚鐵丸重十斤,一萬枚就是十萬斤,需要好幾艘滿載的樓船。
不是不可能,只是代價太大。
聽完輜重營工匠的分析,幾個將領面面相覷。知道作戰有成本,卻沒想到成本會這么大,簡直是成倍地往上翻。算來算去,圍城反而成了最合算的選擇。
諸將分成兩派,意見不一。雙立各執己見,互相辯駁,誰也不肯輕易讓步。
孫策保持了沉默,并要求軍師處、軍情處內部探討,暫時不對外發表意見,讓諸將充分爭論,哪怕是說急了掄拳頭開全武行都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