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王殿下的名聲啊,就被這些畜生給敗壞了!
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李潼也沒想到大家都這么會玩,集思廣議之下,原本編擬自以為周全得當的規令章程,直接就被鉆成了篩子。
“要不然殿下還是回宮吧,卑職在此直案召見即可。小民奸猾嘈鬧,何勞殿下親臨宣教。”
武攸宜上前一步請示道。
李潼倒是挺樂意讓武攸宜分攤一些貪鄙惡名,但想了想之后還是擺手拒絕了,新創行署總不好朝令夕改,他此日入衙宣教已經是群眾俱知,既然來了,還是見上一面為好。
不過他還是吩咐蘇約道:“日后再有此類集眾事宜,先查參眾人數,再擬資費定額。”
此風不可長,不來點狠的,李潼擔心下次大家可能真牽著一群牛馬駱駝來見他。
入衙參見人數過多,幕府又增調千余甲士入坊控制秩序,開衙時間到了后,衙門大開,等候在外的諸社首群眾們魚貫而入。排在最前方的,則就是田少安、李陽等幾名故衣社直案。
社監署新創,對于備案行社只是記錄了社眾人數,分成甲乙丙丁四等。至于行社資產以及所涉行業,都還沒有進行細致的分類。
講到人勢,故衣社乃是長安乃至于整個關中地區的第一大社,這還是因為長安、萬年等幾個大的分社分別記錄的緣故。
跟隨在故衣社身后的,則是幾個長得很有異域風情的胡人,他們多是早期內附的胡部酋長。趁著幕府組建社監署之際,索性族人結成行社,來見雍王殿下。
李潼坐在衙堂,等待諸行社社首登堂來見。社眾超過萬人,便是甲等行社,這些行社社首足有十幾人,當然故衣社直案與那些胡部酋長們就占了大部分。
剩下的還有木炭、瓦窯、石匠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行社。這一類行社,倒不是從業者們抱團取暖的產物,而是此前官府為了征收課錢方便,勒令他們結成行社。
甲等行社社首們登堂叩見之后,不待余者開口,田少安等故衣社直案們再次下拜,神情激動道:“小民等故衣社徒,與雍王殿下前緣深刻。故衣義社,本就感于先王仁恩才得創建。如今殿下牧治關內,小民等案前俯首,惶恐呈獻社譜社籍,恭推殿下行為社首!懇請殿下無棄蟻民卑情,收此先王遺澤!”
此言一出,在堂那十幾人,特別是一些討巧來見雍王的胡酋們,一時間嚇得臉都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