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放在吐蕃同樣如此,松贊干布十幾歲就繼承大位、為父報仇,更統一高原,完成前人未有的偉業,儼然天命之子,結果在松州跟大唐軍隊一碰,才知道天外有天。
要判斷吐蕃贊普究竟有沒有掌控大舉的實力,也有一個最直觀且重要的標準,那就是噶爾家族有沒有被解決掉,很明顯現在并沒有。
所以當吐蕃提出假道西康,這個問題就很有意思了。
見李潼只是沉默不言,吐蕃使者便又繼續說道:“我國與大唐,舊年雖有邊事紛擾,但究極根本,還是邊臣貪功所致。贊普沖幼當國,王母協理政務,也從未有挑釁大唐的舉動。當年更厚遇尺尊公主,許配陛下潛邸,以壯聲勢。今贊普盛年當事,卻遇下奴挑釁王威,國中上下眾怨如濤、難以忍受,遂生借道之想,懇請皇帝陛下能感顧情義,包容此情!”
李潼聞言后便微笑道:“維國大體,誠不容易。朕得位以來,亦深有感觸。舊者兩國確是有失和氣,但故誼重敘以來,你國主的確不失殷勤。今作此請求,于情于理,朕都不該拒絕。”
聽到李潼這回答,那蕃國使者先是微有錯愕,片刻后眸底便閃過一絲喜色。
但不待其人再作開口,李潼便又說道:“南蠻不化之眾,的確是桀驁需懲。早年便有背棄唐恩之惡,但因唐蕃復好難得,朕也并未介意這疥癬小疾。如今竟又再惡你國,可見賊心怙惡、自取死路。你國主既欲征討,朕亦有舊忿難消,借道之外,兩國并出雄兵,永除此南疆惡蠻!”
“這、這……茲事體大,非小官能決……贊普只是、只是著卑員請問借道事宜,余者卻并、并未……”
吐蕃使者本以為把握到了些許大唐接下來軍事動向的秘密,可在聽到李潼這一番話后,頓時傻了眼,搞不清楚此言究竟幾分真假,又擔心自己會不會弄巧成拙,一時間變得有些窘迫慌亂。
而在看到吐蕃使者這個樣子后,李潼倒是對吐蕃國中一些思路動向有所了解。
吐蕃想用兵南詔,這不是沒有可能,一則試探大唐對西康方面的底線所在,二則蚊子腿上也是肉,如今的南蠻六詔雖然不成氣候,但搜刮一番也是有些油水的,起碼對擴張步伐停滯已久的吐蕃而言,也算是一次難得的開葷。
但是,用兵于南詔絕對不是吐蕃的第一選擇。如果有可能的話,吐蕃當然還是希望能夠優先解決青海問題。
聽到這使者遲疑之聲,李潼頓時冷哼道:“胡鬧!你國君臣莫非慣作此有頭無尾的荒計?大唐教化施行以來,西康如今民風安詳和順、儼然地上佛國。你國主有此殷請,也讓朕感念舊忿,不顧兵戈沖犯和氣之擾、應求借道,更愿意勞軍耗力,借兵共事,既然卑員不足議論大計,安敢擅言擾我心懷!”
“卑員失禮、失禮!所以遲疑難言,只因此事本我國務相干,雖情知大唐軍威盛壯,但若相率討之,恐蠻民事機迷惑,不能警知我主威嚴難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