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錯,強權,武力,放到任何時代都適用。
他拼命想加入代表著權勢和地位的斧頭幫,嘴上叫囂“我要殺人”,實際是想用看得見的金錢富貴和再也不用受到欺壓的地位來證明自己再不是小時候那個任人打罵的孩子。
善良被壓抑,夢想被掩藏,想要冷心冷面走另一條道路,閃現的回憶和遇到的人又在不斷讓他矛盾和掙扎。
阿星第一次握著棍棒的時候,他故作鎮定,被逼急了往老大琛哥頭上一棍連他自己都不敢置信。
直到瀕死也要往火云邪神頭上一敲,阿星第一次成為主導,終于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啞女的無聲可以勝過有聲,善惡到頭總會分明,那些以為消失不見的堅持和理想一直都在蠢蠢欲動。
“為了維護世界和平”,這話最初是由童年阿星說出,戲里的惡霸戲外的觀眾恐怕都在嘲笑小孩子的天真和不自量力。
但最后,阿星一襲白衣重生,舉重若輕的招式,竟然真的成真。
善惡有報,回歸本心,他依舊可以是那個賣著棒棒糖的小人物。
什么武俠宗師?牽著姑娘的手就可以了。
而是星爺的電影他從來不會刻意去挖掘人性復雜,也無意深沉厚重或者針砭時弊,他就是給出一個簡單干凈、極富可看性的故事。
以功夫包裹理想,以笑料暗合人生,臨到頭來,不忘添上一筆很美的情感和始終存在的正義希望。星爺自己都說,“我扮不出高深的,怎么樣都不行”。
價值觀一直很簡單,金銀傻傻的努力,最后成功;《兒歌三百首》在西游降魔中被推到核心精神的位置;阿星在用近乎孩童般打架方式(比如踩腳趾和拿暗器做玩具)贏了火云邪神后,他和啞女在最后一刻又以重返童年的方式相遇……
而這種“簡單”的另一表現就是小人物式的成長。
就像尹天仇對著大海喊的那句“努力,奮斗”一樣,星爺電影里幾乎所有主角都有著一路奮發向上進而有所轉變有所成的經歷,哪怕如《食神》主人公開頭風光無限,不消片刻還是被打入低谷。
隨后,他們通過自身和外界的雙重作用通常會達到一個新的境界,最后以不同方式悟道自己的本心。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首先,我得承認,星爺自己往后的幾部作品都未必有《功夫》的喜劇效果這么好。
而《功夫》中的經典橋段,在后世更加是被無數電影從業者借鑒,光是15年,就可以數出至少三部大賣的院線片里有功夫的橋段,有些甚至相似度達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當然,不點名了。)
所以說,哪怕在看了電影若干數,再回顧,我們可以發現功夫還是有很多情節可以讓人笑出來。
比如。
包租婆的獅吼、醬爆的屁股和停水、阿星挑釁豬籠城寨、穿拖鞋戴眼鏡在馬桶上看報紙的火云邪神、三英雄夕陽話別后一人沒站穩掉下去了、肥仔聰三刀不中“豬隊友”模式、“你還是寫中文吧”、林雪那個角色的出場、阿星和包租公腳力堪比風火輪的追逐戰、“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
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