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曼學習法”來源于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RichardFeynman),號稱最終極的學習方法,在實踐上有很高的價值。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ScottH.Young,他利用費曼技巧,在一年內自學完MIT計算機專業的全部33門課程!
江寒重生后,并沒有在網上發現這個學習理論。
但這并不能說明,這個世界上就沒有費曼這個人。
也許他還沒有提出這種學習方法,或者這個方法已經有了,只是不叫這個名字……
也可能只是單純的因為,自己還沒接觸到……
但沒關系,反正江寒壓根就不提“費曼”兩個字,只把其當做自己總結出來的。
這樣,就算真跟什么人的觀點撞車,也可以說成“英雄所見略同”。
其實這套方法的理論基礎,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
孔老夫子就說過:“溫故而知新”、“教學相長”,只是沒像后人整理的“費曼學習法”那么系統和精細罷了。
江寒繼續演講。
“接下來是第二步,回顧。
在第一步中,你可能會發生卡殼的現象,或者忘記重要的點,或者解釋不清楚,不能將重要的概念聯系起來。
這其實不是壞事,因為你發現了自身知識的界限。
我們學習的目標,就是不斷擴大知識的邊緣,接觸到更多未知。
當你發生卡殼,就去找原始材料,重新進行學習,直到你可以用最基本的術語,去解釋那個知識點。
第三步:將語言條理化,簡化。
將你剛才的解釋過程,書寫下來,并將其中使用到的術語,進行簡化。
如果你的解釋不夠簡單,或者聽起來有點亂,很好,這意味著你還有加強理解的空間……”
江寒喝了口水,稍微停了幾秒,然后繼續。
“第四步:傳授。
現在你可以去找個人來教了。
這個人最好對這個知識點不很了解,或者真的去找個8歲的孩子。
這樣做可以確保你的理解沒什么問題。
檢測知識掌握程度的最終途徑,是看你是否有能力把它傳播出去。
當然,實踐中我們可能找不到合適的人……
但其實沒關系,經過前面3步,我們的思考已經足夠深入。
所以,實際上,只需要假裝有個人等著你去教,就夠了。
這種學習方法會讓你對知識點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講完“費曼學習流程”,江寒稍微停了一下,給大家思考、消化的時間。
臺下鴉雀無聲。
實際上,多數人已經呆滯了。
很多人不禁在想:這么簡單的方法,為什么我想不到?
也有明白人,知道道理雖然簡單,實行起來也不復雜,可想要成整理出一套方法,形成完整體系……
江寒足足停頓了半分鐘。
就在大家以為發言已經結束的時候,江寒再次開口:“越是需要理解的東西,上述方法就越有效。
比如數學定理、物理定律……
但如果是比較依賴記憶的知識,比如歷史事件,或者背單詞,又該怎么處理呢?
我這里也有一些心得。
有一件事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我們的大腦是通過神經元網絡來記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