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新的信息時,大腦并不是將其存儲在神經元中,而是在神經元之間構建一些鏈接,通過調整這些鏈接的強度,形成一個模型。
這稱作M-P模型,是人腦記憶的生物學原理。
這可不是我瞎編的哦,網上有論文原文,大家感興趣,有時間自己找一下看看。
那么,按照這種觀點,我們想要把信息轉化為知識,就必須不斷練習,來強化這種鏈接。
這樣才能形成某種模式,運用這個模式,我們能通過舊的信息,推導出新的結論……
我們要想記住某個信息,比如一個英語單詞,只靠死記硬背單詞表,效果為什么不好?
那是因為,英語從來都是一個個句子,而不是一個個詞。
我們背單詞,只是記住了它的中文描述,而不是它在句子中的實際意思。
想要理解一個詞,只能通過大量的例句。
當然,只是理解單詞的含義還不夠,我們還希望能將它的拼寫、發音等信息,盡快記住。
所以我們經常花大力氣去背單詞……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明明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到了實際應用中,或者上了考場,就完全想不起來了,有沒有這種現象?”
下面幾乎所有人都默默點頭,這種情況太常見了,除了天賦異稟的,誰沒或多或少經歷過幾次?
江寒繼續:“這是因為,我們記憶一個信息的時候,大腦會把它同周圍的環境,聯系在一起記憶。
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進化出大腦,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大腦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已知,解決未知。
所以在幾十億年中的進化中,我們的大腦形成了很強的泛化能力,這是人類擁有強大學習能力的最根本原因。
然而,我們付出的代價是,無法長久的記住信息。
大腦在接觸到新的信息時,為了形成新的知識,就會重置、覆蓋神經元之間的鏈接,從而導致舊的知識失效。
每次學習到新知識,總是伴隨著舊知識的遺忘。
這就是記憶和遺忘的生物學原理。
不要認為這是壞事,如果我們無法遺忘,也就無法通過學習來更新知識,也就意味著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而遭到淘汰。
有一種病叫超憶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
有個電影《雨人》就是講述這個病的。
得了這種病,患者可以記住任何看過的文字、圖像、聲音,想忘都忘不了,可他們卻極度缺乏學習能力,連簡單的小事都做不好。
扯遠了。
總之,大腦形成知識,是為了解決環境中遇到的問題;
而大腦形成記憶,是在神經元之間形成鏈接。
這就意味著,如果你身邊的環境,總是一成不變,大腦就不會全力以赴地工作,從而只會形成單一的鏈接模式。
——反正對于大腦來說,能讓個體適應環境,其它并沒什么大不了的。
這就導致一旦換了環境,原有的鏈接就會失效。
這一點,是大腦的生物屬性和運行機制決定的,是大腦固有的缺陷,誰也沒有辦法改變……”
觀眾們早就聽傻了,不過這句話讓有些人稍微松了口氣。
原來我記不住單詞,是大腦自己的問題,不是我太笨。
嗯,這個鍋甩得妙啊!
不過,江寒的下一句話,就將他們給徹底驚到了:“大腦的工作機制,我們沒法更改,但是……我們可以欺騙它,欺騙自己的大腦!”
這話一出,下面頓時一片嘩然。
大多數同學都是一臉的不信。
欺騙大腦!
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