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網卡的原理,和剛才做的那兩個無線電收發器,其實差不了多少。
但即使真的做出來了,也別指望用286就能上網沖浪。
江寒想做這個的真正目的,是和外面的筆記本電腦組成局域網,實現文件共享。
他此前就發現了,的確能在系統里,買到各種型號的無線網卡,只可惜并不能用在這臺286上。
這臺286年代太久遠了,久遠到……
那個時候的外設接口,還是以ISA為主,別說WLAN協議、USB了,連PCI都還影兒都沒有!
這樣一來,江寒只能自己DIY一個無線網卡。
無線網卡的工作電路,通常包含無線收發器、帶通濾波器、功率放大器、低通濾波器、收發切換器、低噪聲放大器和天線等幾大部分。
市面上常見的無線網卡,很多功能都封裝在一顆芯片里,比如RTL8192之類。
江寒沒有那個條件,也買不起系統提供的芯片,只能用“土辦法”來實現相應的功能。
好在這些知識,都包含在《射頻電路設計》里,而這本書又是很多電子專業的必修課。
硬件方面雖然困難不小,江寒還是有自信解決的。
關鍵是軟件。
和剛才用于遙控電動車、機械臂的無線收發器不同。
再怎么簡單的無線網卡,也必須支持常見的數據傳輸協議,才能和普通的計算機聯網。
此外,無線網卡的工作,還需要軟件上的支持。
現代的操作系統一般都預置了許多驅動,安裝新硬件十分方便。
而DOS系統中,必須為每一個硬件設備,編寫相應的驅動程序,并在應用程序中,調用相應的API接口,硬件才能正常地工作。
這些知識很多都不經常用到,江寒了解的也不算特別多。
但不要緊,不會就學唄。
他琢磨了一會兒后,暫時退出了虛擬空間,準備上網找些資料做參考。
然而,剛剛打開電腦,他忽然感覺到一絲異常。
事實上,昨天他就隱約察覺到了,今天終于得到了證實。
虛擬空間剛開放時,內外時間的流速,是10:1。
而今天,自己在虛擬空間中,至少度過了七、八十個小時。
按照10比1的比例換算,就是七、八個小時。
所以按理說,這時候外面應該差不多亮天了。
然而此刻外界的時間,居然才晚上11點多。
顯而易見,虛擬空間內外的時間比例,和以前不一樣了。
粗略估計一下,就能發現,現在兩個時間的速度之比,赫然是驚人的100比1!
也就是說,在虛擬空間里度過100個小時,外界的時間只流逝1個小時。
為什么會這樣?
江寒很快就產生了一絲明悟。
剛激活虛擬空間時,他就有過一個猜想:虛擬空間里的時間流速,取決于他的思考速度。
如今看來,這個猜想更加接近事實了。
這樣就容易解釋了,為何在對大腦進行“升級”后和改造后,這個時間流速也發生了變化。
當然,無論實情怎樣,江寒無疑是十分樂意看到這種變化的。
人生苦短。
能在同樣的時間里,做完更多事情,這是多少錢也換不來的。
而且這樣一來,在10年之內突破命運限制,打破“緊箍咒”,解決壽命問題的幾率,多少也增大了一絲絲。
江寒開始上網。
網絡上資料比較混亂,好在他的分辨能力還是很強的。
花費了一番心血后,終于理順了知識脈絡,然后將幾十份資料整合在一起,并歸納出了技術要點。
接下來,他就再次返回虛擬空間,開始打造真正的無線網卡。
這是一項大工程。
江寒足足花費了四十多個小時,才搞定了設計圖。
反復檢查了幾遍,確定沒有任何問題,就將其回收掉,然后又在圖紙列表里,將無線網卡自動構建了出來。
這個無線網卡完全采用晶體管、震蕩器、電阻之類的基本元件打造。
所以,設計復雜還在其次,關鍵是體積有點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