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開始打造無線電收發電路。
由于是土法煉鋼,協議什么的,暫時先扔到一邊,只將發射和接受功能整合了一下,再添加上信號調制、解調部分。
雖然有點簡陋,但進行基本的無線電信號處理,還是沒什么大問題的。
像這樣的裝置,一共打造了兩套。
收發器A的輸出端焊上RS232端子,插到286的擴展接口卡的串口上。
另一套收發器B,則連接到機械臂的控制電路上。
這樣,當計算機下達指令到串口后,就會被收發器A拾取,經過調制后,轉換成模擬信號,用無線電波發送出去。
收發器B接收到這個無線信號后,就會對信號進行解調,轉換回數字序列,控制小車和機械臂做出相應的動作。
同樣,以后有需要的時候,各種傳感器返回的信號,也會送入收發器B,調制后發射出去。
收發器A接收之后,再解調成數字信號,送入電腦的串行端口,供程序讀取。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
其實也不算特別復雜。
幾個小時后,電動車和機械臂終于擺脫了累贅的導線,無拘無束地暢游了起來。
接下來,就可以執行原定計劃了。
江寒在電腦上編寫了一段程序,并運行了起來。
只見電動車發動之后,就自動行駛到了菜單欄那里,升高了機械臂。
然后控制著石膏手,在商品列表上“觸摸”了起來。
列表中的內容不斷響應著觸摸,變化著顯示內容。
幾秒鐘之后,隨著結賬按鈕被按動,一些小零件出現在了工作臺上。
到這里,實驗獲得了完全的成功。
接下來,江寒又改進了一下程序,讓“石膏手”操作的對象,不再是商品列表,而是圖紙列表。
很快這具自動化的機械,就代替江寒,使用系統的自動構建功能,將“雨菲一型”構建了出來。
隨后只見電動車跑到“雨菲一型”的邊緣,降低機械臂,然后激發了一塊綁在上面的電磁鐵。
這樣一來,“雨菲一型”的電路一角,就被機械臂吸了起來。
隨后電動車又跑到回收站邊,升高機械臂往前一送,再中斷電磁鐵的供電,于是“雨菲一型”就被送進了回收站。
電動車又操控“石膏手”,觸摸了一下確認按鈕,將“雨菲一型”換成了積分。
構建、回收、再構建、再回收……如此反復循環。
每完成一次,江寒的“學以致用”積分,都會比原先增加4個。
這正是江寒想要的效果。
沒錯,他今天忙碌了這么久,想要弄出來的,就是這么一個自動刷分機器人。
雖然效率有點低,每分鐘差不多只能刷出10來點積分。
然而,它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這是人類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一個小時600多分,一天下來,怎么也能有個15000分左右。
積少成多,一個月下來,就可以額外帶來45萬以上的積分!
而且,以后積分多起來之后,完全可以生產五、六臺這樣的機器人,讓他們組隊刷分。
就像星際爭霸里的SCV一樣,輪流采礦,排隊送進倉庫。
又或者組成流水線,各司其職,一臺機械只負責一個動作。
而江寒,就能躺著獲取學以致用積分了。
江寒暢想了一下未來的美好景象,隨后就繼續進行改進。
現在這套機械裝置,還有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程序運行了一段時間之后,電動車的軌跡就會逐漸產生偏差。
偏差不經過糾正,就會持續變大,達到一定程度,石膏手就再也觸摸不到菜單。
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這個機器人并沒有安裝任何傳感器。
計算機得不到任何反饋信息,也就無從糾正誤差。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倒也不難,只要給機器人安裝上各種傳感器就行。
比如,可以給它裝一對高清攝像頭,作為“眼睛”……
然而,就算剩下的積分還能買得起一、兩個攝像頭,以這臺286的落后性能,也無法實時地處理圖像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