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京城的天空已經開始慢慢明亮起來,一眾小孩早早起來,這些小孩都是京劇世家的孩子,為了確保現場的真實性,劇組道具服裝,專門結合過去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照片,特意為群眾演員定制了大批量的服飾。
現場所有人都在努力各司其職,凱歌還忙著跟一群小孩講戲,即將開拍的是電影的第一幕,講述的是程蝶衣兒時的故事。
程風也早早來到現場,身為制片之一的他,也混在人群中,身穿一身長袍棉襖,圍著圍巾遮住自己的口鼻,帶著一頂氈帽,身旁是差不多打扮的王佩瑜。
二人也混在人群中,零時充當著群眾演員的角色。
這會還輪不到程風出場,待他出場也得要程蝶衣在兒時為學戲時遭遇不少磨難后,真正長大成人成角的那一刻。
寒風陣陣,程風和王佩瑜混跡在片場中,等著電影開機。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間已經到了晌午,在所有人都準備好了之后,一場大戲正式開演。
一九二四年.北平.北洋政府時代……
天氣寒冷,有點陰沉,場景設置搭建成北平的天橋。
一個個身穿棉襖,各色人等,來來往往,顯得格外熱鬧。
沿街攤位南來北往的人駐足游蕩著。
這會顯得整個北平城多是煙火氣,一聲聲吆喝聲清脆婉轉、抑揚頓挫間充斥著人們的耳膜。
北平城的吆喝,其功利性非常明確,多是些沿街商販,為了吸引主顧進行交易,賺錢謀生。
賣切糕的吆喝:“小棗~~切糕!”
賣瓜子的吆喝:“五香~~瓜子!”
“活鮮~~鯉魚!”
也有那賣糖三角的吆喝:“三角~~炸焦~~”
除了人聲,細聽之下也有那銅盞、銅鉦、銅鑼、鐵喚頭、木梆、竹板、手鼓、撥浪鼓兒、扁鼓、胡琴、三弦等發出的聲響,多是為了招來主顧。
粘扇面的臂挎小箱,以線繩扎小鐵鈴數串,邊走邊搖,發出嘩啷嘩啷的聲響。
賣炭的則手搖貨郎鼓,其聲嘣嘣作響。
賣煤油、香油、醬油、醋的,則敲大木梆子為號。
賣豌豆黃的,手敲一面銅鑼,一路哐哐。
磨剪刀的,以鋼鐵連成五葉,隨走隨振動,還有一種把號吹得嗚嗚作響的。
賣日用物的,專敲打一只葫蘆瓢。
賣鐵壺的,干脆用一鐵棍敲打壺底,其聲如鼓,以顯示其貨真價實。
剃頭的,不時撥動一個大鐵夾子,其聲嗡嗡,俗曰喚頭。
賣酸梅湯、玻璃粉、桃脯、果子干的,專敲兩只鍋碗,俗稱敲冰蓋……其節奏快慢各異,音調高低不一,這會幾種湊到一塊兒,聽起來還真有些趣味,看上去好不熱鬧。
就在此時,人群中,走出一對母女,女人頭發梳的整齊,走路時帶著一絲風情,眉目間有著些許紅塵味。
而她身邊跟著一個七八歲模樣的女孩,母女二人像是形色匆匆,在人群中不斷匆匆行去。